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分析

收录时间:2008-05-14 06:2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从北到南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我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夏热冬冷地区的部分城镇冬季都需要采暖,采暖燃煤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空调又日益普及,建筑空调能耗正在迅速增加。至2000年,我国城市既有建筑面积达76.6亿m2,城乡新建筑竣工面积18.2亿m2,其中建成的节能建筑面积累计仅1.8亿m2.由此可见,

延伸阅读:从北 地区 建筑面积 我国 采暖

    一、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从北到南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我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夏热冬冷地区的部分城镇冬季都需要采暖,采暖燃煤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空调又日益普及,建筑空调能耗正在迅速增加。至2000年,我国城市既有建筑面积达76.6亿m2,城乡新建筑竣工面积18.2亿m2,其中建成的节能建筑面积累计仅1.8亿m2.由此可见,节能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少。(参考《建筑中文网

    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年耗能量,我国与气候条件相近地区的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出约2倍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量没有任何节能措施的既有建筑,其保温隔热性能差,设备系统效率低,导致采暖和制冷能耗浪费严重。我国各地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普遍很差,传统外墙一般为实心粘土砖,其厚度严寒地区1.5-2砖;寒冷地区1-1.5砖;夏热冬冷地区1砖;夏热冬暖地区3/4砖;寒冷地区及其以南均用单层窗,严寒地区用双层窗。再者,我国建筑采暖基本上以燃煤为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用油、天然气采暖的发达国家更加严重。

    我国大量的既有建筑在采暖季节和空调期间继续不断地浪费着越来越有限的能源,并且向大气中排放着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增加温室气体浓度。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水灾、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使人类的生活环境加剧恶化。由此可见,对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应该及早开展。否则,既有建筑的数量将越积越多,我们国家更难以承受对节能改造的经济支出,使人民生活在越来越不良的大气环境中。因此,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以避免能源资源的浪费,提高建筑热舒适度,还我们一个清澈的蓝天,已成为我国当前紧迫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设部第76号部长令的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出台、《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开始编制,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发展无疑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建筑节能步伐的不断推进,新建建筑正在从设计开始抓紧;住房制度改革后,北方采暖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始。在供热体制改革方案近期出台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对节能改造的总体顺序安排建议

    既有建筑数量巨大,改造工作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按照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部署,从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研究、编制和落实入手,由易到难,从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从大中城市到城镇、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先行,从有条件的建筑着手,逐步推进。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特别是宾馆、写字楼、商场等可以结合装修改造进行,也可以结合平屋顶改斜屋顶以及建筑加层工程同时进行;还可结合供热计量收费体制改革、供热管网的改造进行,在室内管网改造的同时,对围护结构加强保温,才能收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无论北方或是南方,只要是条件允许,就应该抓紧进行。结构质量不好的危旧建筑则应该逐步拆除,不宜改造。

    三、国内外节能改造实例

    1、我国既有建筑的建筑节能改造

    80年你末、90年代初,我国已经开始了个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确经验。从这些经验中可以看出,改进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节能改造的关键。而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有效途径,首推外墙外保温技术。与外墙内保温相比,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在于:我国传统建筑大多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热容量大,有较好的蓄热能力,使室内温度保持稳定。旧房改造时,外墙加外保温层,阻隔了热量通过墙体向外散热的渠道。在外保温施工时,不影响住户的日常生活,不减少室内居住面积;并阻断冷桥,提高了供热效果,改善了室内热舒适度。外墙外保温材料主要使用聚苯乙烯板,这种材料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造价较低,在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可以普遍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聚苯乙烯板的密度应该在18kg/m3以上。板的厚度应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增加聚苯乙烯板的厚度,其造价的增加不多,但保温效果会大大提高,更适应建筑节能对墙体热工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长远效益会更可观。

    北京南苑某住宅楼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就是在1993年进行的,此住宅楼是一栋三个单元的砖混建筑,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层高2.7米,37厘米实心砖墙,单层玻璃木门窗。节能改造的技术为:外墙用50毫米的聚苯乙烯板作外保温:对原有平屋顶改造成坡屋顶,并在天棚顶上填充20厘米厚的袋装膨胀珍珠岩;在除厨房外的所有窗框外安装了毛刷密封条,并将北向卧室窗改造成单框双层玻璃窗;进户门内加3厘米厚的聚苯板,门的四周也安装毛刷密封条,阳台门的门芯内加反射铝薄膜并留空气间层;楼梯间墙加贴3厘米厚的聚苯乙烯板保温。改造后,对此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进行热工测试,其节能效果很明显。外墙、窗户和屋顶的传热系数(W/m2K)。节能改造前与节能改造后的结果分别是:外墙从1.59减至1.53;窗户从4.96减至2.85;屋顶从0.97减至0.28.实践证明,采取以上一系列的节能措施后,可以达到节能50%的要求。

    哈尔滨煤炭研究院7层住宅楼于1997年进行了节能改造,也达到了节能50%的要求。

    2、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发达国家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以来,一直重视建筑节能,并在改造中提倡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既有建筑改造方面的法规、规范等不断完善,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证明,外墙外保温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一项最佳途径。他们的做法多是使用聚苯乙烯板,或挂、或粘、或用固定件固定在外墙表面,再贴耐碱玻纤网络布,并抹面层。聚苯乙烯板使用厚度10-20厘米,造价提高不多,节能效果大大提高,居住舒适性大为改善。

    2.1.国外几种节能做法

    1)德国冬季多以燃油取暖为主。未进行节能改造的住宅,其燃油量在20升/m2以上。路得维希港的一栋示范建筑,主体为砖墙的住宅,外墙贴上20厘米厚的聚苯乙烯板做外保温,层顶则采用29厘米聚苯板保温,还采用了其他一些措施。改造的结果,在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情况下,采暖燃油降到3升/m2.

    2)窗户。外窗采用了三层玻璃密封窗,用Low-E玻璃,内充惰性气体,外设卷帘或窗板

    3)德国最近研制出了一种加石墨的聚苯乙烯板,即在聚苯颗粒生产中加进石墨后发泡制出的,提高了保温隔热性能

    4)将石蜡制成分散的极小颗粒掺入保温材料中,抹于外墙内侧,利用石蜡相变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特性,起调节室温的作用。

    5)外保温与装饰一体装配化。对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成来说,施工速度快、没有湿作业、对住户影响很小。在聚苯乙烯保温层外贴面砖,在工厂预制成块体,在现场用锚固件固定在外墙上,修补好预留的、错开接缝后,外保温与外饰面即可一次完成。这种技术,可用于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四、可供考虑的节能的改造技术方案

    1、窗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3强的热能是经过门窗损失掉的。对门窗的改造更为简单易行。

    1)门居住建筑的门多为木门,在木门中间或内外贴置聚苯乙烯板,可以提高保温效果。

    2)窗户对于钢窗框和铝合金窗的窗框要避免冷桥。应按照规定,设置双玻或三玻窗、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建筑还可以采用低发射玻璃。对于双玻或三玻,两层玻璃之间的密度一定要做好,否则经过不长时间的使用后,玻璃之间因密封不好而进入灰尘,无法擦洗,影响玻璃的透明度。

    3)窗帘内置帘固然有装饰效果,但低垂的窗帘把散热器挡住,使热量更易从窗玻璃处损失掉,就浪费了能源。室内还可使用镀膜窗帘。冬季,镀层使热量在室内循环以减少供热用能;夏季,可防止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减少制冷用能;发达国家早就重视室外遮阳或室外窗帘。历史久远的木质窗板,有单扇和对开的,有全木板和百叶式的,设在窗外。使用时关上,不用时打开,并有牢固的固定设施,对建筑物的外观没有任何影响。现在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又发展为集遮阳、保温、隔热与防盗为一体的外窗帘板,有的是铝质或塑料百叶,有的用钢卷帘或布卷帘,也有横向推拉式的。

    2、外保温技术

    1)外墙外保温我国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熟。主要的做法是在外墙外表面粘贴或钉固聚苯乙烯板,或将聚苯板浇筑在混凝土墙外表面,或抹上保温浆料,外贴加强网布并用聚合物浆料抹面,可以作出质量良好的保温墙体。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5/1056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公共建筑玻璃窗节能改造

汛期施工现场重点部位和环节安全防范措施要点

厦门湾城市群的命、运、梦

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

浅谈居住外环境质量的提高

空调水系统设计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

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统一写作规定

玻璃与建筑节能

地暖设计施工应做到四个“适”

浅谈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能耗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