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防洪大堤景观规划模式探讨

收录时间:2008-03-26 01: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吕振华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河流景观是城市及大地景观体系中最为敏感的地带,防洪大堤及其相应的景观道路是河流景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防洪景观道路两侧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背景选择合理的景观修复规划模式,从而形成持续的生态廊道,创造和谐的景观形态成为本文探讨的内容。

延伸阅读:景观规划 湘江 防洪大堤

    摘 要:河流景观是城市及大地景观体系中最为敏感的地带,防洪大堤及其相应的景观道路是河流景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防洪景观道路两侧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背景选择合理的景观修复规划模式,从而形成持续的生态廊道,创造和谐的景观形态成为本文探讨的内容。(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湘江、防洪大堤、景观规划

    引言 水是人类生活之源,是城镇及乡村景观体系中最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元素。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水体及其相连的景观带以其特有的清新宁静的水域空间、丰富自然的景观格局、舒适宜人的区域小气候而成为都市人理想休闲场所。河流在为民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的同时亦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沿河防洪景观大堤的修建成为必要。而防洪大堤的建成对以水体为核心的景观格局影响巨大,有正面的亦有负面的。如何在景观上修复大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了本文的探讨重点。

    1. 景观现状概况

    1.1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格局

    规划建设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合理的自然景观空间肌理。湘江生态经济带内,湘江两岸的自然山林、丘陵、岗地、平原、田园、滩涂、洲岛、湿地等自然景观类型以带状湘江水体景观空间流线为纽带形成了自然完整、和谐有序的自然景观空间序列,加之散置其间的城镇,体现出沿江丘陵岗地地貌的典型地域景观特征。同时为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提供了丰富多变、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空间环境背景。

    1.2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在地域空间上的融合渗透是湘江生态经济带最具个性和吸引力的景观特征。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分布的古城遗迹、会馆书院、伟人行踪、古建庙宇等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如长沙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道教福地云麓馆、开福寺、天心阁、马王堆汉墓遗址群、湖南第一师范;湘潭的昭阳寺、关圣殿、文庙、鲁班殿;株洲的佛教圣地空灵岸、伏波庙等等不胜枚举。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渊远凝厚的历史文明,为湘江注入精神。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防洪景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背景支持。

    1.3生态环境现状

    湘江生态经济带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现状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空间格局良好。湘江生态经济带水、热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有226科、296属、1973种;区系成分复杂,残遗种类丰富。东亚(中国)特有成分多。水产资源有11目、23科、67属、110种。地势起伏小,土地潜力大,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少。生态经济带内现状农田耕地占45.6%,林地占16.2%,水域占19.3%,洲岛占2.9%,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在16%以下,现状自然生态绿地的比重大,空间布局较完善,基础良好。

    但区域内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季节性自然灾害突出,夏秋连旱较多,春季洪涝灾害频繁。

    2. 景观规划方案

    山——水景观模式是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景观模式,也是该区域规划建设总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沿江防洪景观道路的景观规划建设上以景观生态理论为指导,强化自然山——水模式,并从纵向的亲水开敞景观空间、横向水陆景观空间渗透通道、竖向景观空间层次效果三个方向入手,创造连续协调的景观通道,并使区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体现和延续。

    2.1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景观规划设计不能影响城市防洪安全所需的技术、工程要求。

    生态保护性原则。维护和尊重自然格局,充分保护湘江水体、湖泊、山体、丘冈、林地和农田。景观建设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生态安全性原则。以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景观规划设计,设计结合自然,通过生态景观建设提高城镇内外生态安全指数。

    景观空间场所人性化原则。结合城乡居民的生活习俗、行为需求和环境心理,通过景观系统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亲切的外部空间尺度和舒适的休闲游憩环境条件和设施。

    2.2规划构思

    空间变化节奏性。结合湘江利用道路、绿化、广场及建筑有序变化,有主有次,具有动态和节奏感,充满生机。突出中心主题,创造动态景观序列,

    空间场所的文化性。尊重历史和地域文化,搜集提炼城市区域的历史文脉,将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和元素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以延续历史文脉、强化城市形象和空间场所精神。

    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分析确定生态开发建设、恢复、保护和景观规划的层次深度,使生态景观有一个持续发展、科学有序的建设过程。

    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景观设计使沿江各种自然和文化景观通过景观道路的衔接形成整体的景观序列。并在空间和视觉通道上强调景观空间的连续与渗透。

    3.景观规划导则

    通过调查分析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景观因素、城市分布格局、人口聚居程度等因素,规划将整个景观道路宏观上沿湘江纵向划分为以下三类景观区域:

    a.以主体城镇景观环境为背景和空间延续的城镇景观区。主要包括途径长株潭三个大中城市以及散布其间的建制镇(如雷打石镇、昭山——九华山生态城镇等)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部分。

    景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文化休闲、城市形象塑造展示、集会健身。该区域在环境景观设计上采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根据城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城市主体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层次、高标准的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使景观设施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集会、交流、健身等基本行为需求,又能集中展示城市甚至是城市所在地域内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脉。该区域的生态景观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与外围城市绿地系统相衔接,满足城市滨水绿地多元化功能需求。为城镇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景观空间场所。

    景观特征:以城市建筑景观为环境背景,立面上着重强调与城市景观沿江天际线的协调统一,并通过植物配置统一沿岸建筑景观,软化僵硬的直线型硬质景观形态,成为湘江水体景观与城市建筑景观的绿色生态景观衔接带,实现自然景观与城市现代景观的包容与渗透。场地平面及空间设计上,以植物材料分割空间,注意与城区绿地系统、交通网络和视觉走廊的衔接,形成整体面向湘江重点地段兼顾城市景观通道的以公共绿地为主要景观形态的城市滨水开放式绿色景观空间,使之成为城市中自然和人造景观兼顾,人文景观突出的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城市生态景观地段。

    主要设施:满足生态功能的绿地、水体;

    满足集会交流功能的一定面积的铺装广场;

    满足休闲游憩功能的小型建筑(休憩亭、廊架、茶室、小卖部等)、游路和户外家具(灯具、座椅、座凳等)等;

    满足人们亲水性需求的亲水平台;

    满足体现文化内涵的主题建筑小品;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率控制:绿地率75%以上,铺装广场及道路20%左右,建筑占地面积5%以下。

    b.以近郊城乡结合部农田、林地为环境背景的近郊景观区。主要包括途径城镇近郊农田、林地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段,如湘潭连水两侧典型的河塘稻田农业文化景观区等。

    景观功能:恢复生态环境、休闲健身、游憩活动。该景观区域在环境设计上合理利用外围开敞的景观空间和规划区域内宽敞的用地条件,以近郊综合性的旅游休闲活动为主要功能,为附近城镇及当地居民提供近郊游憩、融入自然的景观空间场所。该地段的景观建设以生态景观恢复为宗旨。

    景观特征:以多层次立体绿化为主要造景手段,追求景观立面层次和平面形态的自然化以及与背景环境的协调统一感,避免景观设计城市化。在绿色自然空间中点缀相应的旅游休闲设施,成为绿色环境中的游憩地和逗留点。在条件允许地段设置滨水浴场、停车场等。

    景观形态:满足生态功能的风景林带、湿地生态园;

    满足旅游休闲功能的小型生态建筑(休憩亭、廊架、茶室、小卖部等)、游路和户外街具(灯具、座椅、座凳等)等;

    满足人们亲水性需求的平台、沙滩浴场等;

    满足体现文化内涵的主题景园;

    满足交通功能的停车场;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率控制:绿地率85%以上,铺装广场及道路10%左右,建筑占地面积5%以下。

    c.以自然景物为主体的生态敏感景观区。包括途径入河口、近岸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类洲岛、沿岸低山、风景区生态隔离区等地段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部分。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3/1045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建筑艺术中的法律精神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