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中国建筑的文化性

收录时间:2007-12-19 05:51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曾对“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作过这样的解说“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而美的性质就是其中之一。”看来要回答“什么是建筑”也有同样的难度,难以用简练的言词说出来。一般认为,建筑就是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构成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活动所需。有一点须说明建筑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物质活动的对象物,也须满足人的种种精神活动的需要,如心理的、伦理

延伸阅读:人们 文化性 活动 物质 狄德罗

    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曾对“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作过这样的解说:“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而美的性质就是其中之一。”看来要回答“什么是建筑”也有同样的难度,难以用简练的言词说出来。一般认为,建筑就是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构成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活动所需。有一点须说明:建筑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物质活动的对象物,也须满足人的种种精神活动的需要,如心理的、伦理的、宗教的、审美的等等。不仅如此,建筑还表现人自身,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以其形象反过来表述着人和社会,或者说“无意识”地表述着建造者和使用者的一切,这正是建筑的文化性。(参考《建筑中文网

    我们知道,建筑作为人的生活所需的空间,它的重要特征就是与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因此讨论和研究建筑(文化),不能不深入到人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去,深入到宫廷的、民俚的、文士的诸文化中去。例如,说到宋代的宫殿,就与当时的宫中之事结合起来,如“烛影斧声”这千古之谜,是一件不小的宫廷政变之事。又如北京故宫到了雍正时期,皇帝住在养心殿而不住在坤宁宫。民间俚俗和文人士大夫等也有许多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故事,与建筑密切地联系着。这就是建筑文化,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筑的种种形式,都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分离。

    建筑作为文化,它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考古上的。例如唐宋时期的斗栱简洁而硕大,而明清时期的斗栱却如此繁复而小巧,这就是文化上的问题了。斗栱到了古代晚期,已从结构中解脱出来,走向社会伦理(目的)。而斗栱之所以能从建筑的力学结构转而成为表达社会伦理性对象,也许是因为孔子说了一段话:“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论语﹒公治长》)“节”就是斗栱。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七间两厦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这些都反映了建筑的文化性、社会伦理性。

    又如屋顶的坡度,宋代的屋顶坡度较平缓,而清代的屋顶坡度较陡峭,这也是建筑文化的问题,建筑的屋顶,本来的目的主要是避风雨、御寒暑,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它也渐渐地增加了内涵,社会伦理和美学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宋辽时期的建筑,如晋祠的圣母殿,在距离建筑物不太远的地方观看它,屋顶就看不见了,或者只见到很扁的屋顶。相反,明清的建筑,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屋顶形象就显得很辉煌,屋顶陡峭,在一定视点上看去,屋顶与下部建筑的比例就显得更和谐、更美。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宗教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淡泊”,其文化头脑中真正占支配地位的“神”,起初大都是自然神,而并非是人对之绝对服膺与崇拜的宗教“主神”。来自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盘古与西王母之类,尽管都各具一定的神性,而在文化性格上,都不同于舶来的释迦、上帝与真主等这些宗教“主神”。所谓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老子为教主,而老子首先是先秦道家哲学的创始者,道教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远不及作为哲学文化的老庄道学。印度佛教曾于两汉之际始传于东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可谓深巨而有力,然而这种来自异族的佛教文化,终于在唐代被中国传统儒、道文化所融会而彻底地被“中国化”了(当然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入渐的印度佛学、佛教文化的严重影响),成为文人士子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情调与人格模式。中国文化的这种巨大的“消解”力量,表现在中国的土木营构上,便是作为政治、伦理文化之象征的宫殿建筑的自古辉煌与持久延续。秦之阿房宫、汉之未央宫、唐之太极宫、大明宫以及明清北京紫禁城等,都远甚于寺塔文化的恢宏灿烂。并且在空间意识、建筑观念、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等方面,后者深受前者显在或潜在的影响。甚至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某些传统文化因素的文化辐射与文化余绪。比如,可以从佛教建筑的“伽蓝七堂制”中,看到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群平面布局的某些遗影,佛教大雄宝殿的建筑形制,则直接是从宫殿形制中脱胎而来的。

    如果说以古希腊为主要文化传统的西方古代建筑史大致是由神庙与教堂所构成的光辉历程的话,那么,中华历史上的巍巍宫殿及其演变形式帝王陵寝及坛庙等,则以无可替代的主旋律磅礴于中国建筑文化史。而那大批中国化了的寺塔与石窟,从技术到艺术,总体上都不能摆脱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浸润,中国建筑文化无疑具有“淡于宗教”的特色。

    然而,民族文化的历史天平总是趋向与达到平衡,这种“淡于宗教”所留下的历史空白必须得到填补,于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相激相荡之中,便有伦理文化的充分展开而填补因淡于宗教而留下的精神之域。(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说:“淡于宗教者,必然浓于伦理。以伦理代宗教,正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宫殿、坛庙、民居、寺观、坊表、园林建筑以及斗栱、门坊、屋顶、台基和装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或者强烈、或者平和、或者显明、或者隐约地体现一定的伦理主题,就连在思想比较自由、审美情趣比较浓郁的园林(广义的建筑)文化中,也往往渗透着一定的伦理因素。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12/795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人文主义色彩和城市广场风格

圈地建园当慎重

以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景观建筑学的相互性和文化性

论装饰材料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东西方建筑有什么差别

东西方建筑的差别

工业污染源的标准化评价

试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创新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