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

收录时间:2007-09-03 06:13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1. 天然地基充分利用褐黄色粘性土层作为持力层(上第5.2.1-2条),一般埋置在2层土上

延伸阅读:土层 地基基础 持力层 施工图 粘性

    地基基础施工设计及审查要点

    一、基础埋置深度

    1. 天然地基:充分利用褐黄色粘性土层作为持力层(上:第5.2.1-2条),一般埋置在2层土上:

    2. 箱基:一般取建筑物高度的1/8~1/12(上:第5.2.2条);

    3. 高层建筑简体结构承台板板底的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0(上筒:第7.1.4条);

    4. 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天然地基上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筏和桩箱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国:第5.1.3条);5. 不同埋深基础:两基础埋深高差一般取两基础间净距的1/2(上:第 5.2.3-2条);

    6. 基槽开挖后,应进行验槽(国:第10.1.1条)。(参考《建筑中文网

    二、基础类型选择

    1. 独立基础:

    (1)矩形基础长度与宽度比宜小于等于3(上:第5.4.1条);

    (2)阶梯形基础台阶高度宜为300~500,锥形基础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坡度不宜大于1:2(上:第5.4.2条);

    (3)杯口插入深度按(上:表5.4.6)选用,同时还应满足受力主筋锚固长度及考虑柱吊装时的稳定性,插入深度大于等于柱长的0.05倍(上:第5.4.6条)。

    2. 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

    (1)墙下条形基础底板厚度不宜小于250mm,边缘高度不宜小于1 50mm (上:第5.5.2条);

    (2) (2) 墙下条形基础:如沿纵向遇不均匀土质,宜在墙下设置肋梁,肋中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上:第5.5.3条);

    (3)柱下条形基础梁:

    (a)基础梁高度不宜小于柱距的1/4~1/8(上:第5.5.5条);

    (b)梁底的纵向受拉主筋应有2~4根通长配置,且其面积不应少于纵向钢筋总面积的1/3.(上:第5.5.6-1条);

    (c)梁顶面和底面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15%(上:第5.5.6-2条);

    (d)基础梁高度(不包括板的厚度)大于600mm时,在梁的两侧沿高度每300~400各配φ10的构造筋(上:第5.5.6-3条)。

    3. 筏板基础

    (1)设置基础梁的筏板厚度宜取200~400,当有防水要求时,最小厚度为250,且板厚与计算区段的跨度比不宜小于 1/20(上:第5.6.2条);

    (2)筏板基础悬臂板伸出长度不宜大于2m(上:第5.6.4条);

    (3)筏板纵横向支座钢筋应有总量1/4连通,跨中钢筋按实际配筋率全部通过(上:第5.6.7条)。

    4. 箱形基础

    (1)平均每平方米箱形基础面积上墙体长度不小于40cm,或墙体水平截面积不小于箱形基础面积的1/10,其中纵墙配置不小于总配置量的3/5(上:第5.7.1条);

    (2)上部建筑体形应尽量规则,平面宜对称布置,荷重分布均匀,结构重心与形心宜重合(上:第5.7.2条);

    (3)箱基高度宜大于箱形基础长度1/18,并不宜小于3m(上:第5.7.3-2条);

    (4)底板及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50,内墙厚度不宜小于200,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50 (上:第5.7.3-3条);

    (5)考虑整体弯曲影响,跨中钢筋配置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支座钢筋应有总量1/4连通,跨中钢筋全部通过(上:第5.7.4条);

    (6)箱形基础内力分析,应尽量考虑整体弯曲加局部弯曲作用(上:第5.7.5条);

    (7)箱形基础在施工、使用阶段均应验算抗浮稳定性,浮力分项系数1.2(上:第5.7.9条);

    (8)迎水面钢筋保护层不应小于50 ,砼裂缝宽度≤o.2(地:第4.1.6条)。

    5. 桩基础

    (1)桩型

    (a)预制桩300×300~500×500(国:图集97Q361)

    (b)钻孔灌注桩φ550~φ800

    (c)预应力管桩φ300~φ800(上:图集DBJT08-92-2000)

    (2)桩基持力层选择

    (a)桩基宜选择压缩性较低粘性土、粉性土、中密或密实的砂土作为持力层(上:第6.1.3条);

    (b)桩端全断面进入粘性土层或中密砂土深度不宜小于0.5m,同时也不宜小于桩的一倍边长或直径。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时,其桩端下持力层应有足够的厚度(上:第6.1.4条);

    (3)桩基承载力值确定

    (a)宜采用静载试验Rd=Rk/T.(上:第6.2.3条);

    (b)当没有进行桩的静载试验,按地基土对桩的支承能力确定:Rd=RSK/Υs RPK/ΥP==UP∑fsili/Υs fpAp/ΥP(上:第6.2.4条);

    (c)没有静载试验,但有静力触探资料时,按地基土对桩的支承能力确定:Rd=RSK/Υs RPK/ΥS=Up∑fsili/Υs αbPsbAP)/ΥP(上:第6.2.5条);

    (d)按桩身结构强度确定(上:第6.2.6条)

    预制桩Rd≤(0.6~0.75)fcAP

    预应力桩Rd≤(0.6~0.75)fcAp-0.34Apσpc

    灌注桩Rd≤0.60fcAp

    钢管桩Rd≤0.55fA

    (e)抗拔桩承载力确定:Rd‘=Up∑fsiλili/ΥS GP(上:第6.2.7条)。

    (4)灌注桩构造(上:第6.1.9条)

    (a)设计桩径等于钻头直径;

    (b)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水下施工不宜高于C30;

    (c)钢筋笼应穿过淤泥质土层、液化土层,不小于2/3桩长(国:第8.5.2条);

    (d)箍筋间距200~300,主筋保护层不应小于50;

    (e)配筋率:承受轴向力桩0.42%,承受水平力桩0.65%。

    (5)布桩原则(上:第6.1.1l条)

    (a)群桩的形心与荷载重心重合;

    (b)桩中心距不小于3倍桩径或边长;

    (c)独立承台下不宜少于三根桩;

    (d)当独立承台采用一桩或二桩,条形基础采用轴线桩时,承台之间须设置连梁;

    (e)墙下轴线桩时,墙转角及交叉部位应设桩;底层门洞下不宜设桩。

    (6)桩基础检测

    (a)静荷载试验,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1%,不应少于3根(上:第14.2.3-5条);

    (b)高应变试验,不宜少于总数的5%,并不少于5根(上:第14.5.2-3条):

    (c)低应变试验,打入桩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30%,并不少于10根,灌注桩必须大于50%(上:第14.5.2-3条)。

    6. 双墙基础:当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应考虑双墙荷载情况下的基础设计;

    7. 浅埋基础设计一般情况下,基底以上的竖向荷载(长期)的合作用点与基底面积形心重合(上:第5.1.3条);

    8. 基础底板受力钢筋保护层:有垫层时40,无垫层时70 (国:第8.2.2条)。

    三、地基承载力计算

    1. 当轴心荷载确定基础底面积时,按公式Pd=(Fd Gd)/A≤fd(上:第 4.2.1——1条);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基底边缘最大与最小设计值之比Pdmax/Pdmin≤3,同时应满足Pdmax≤1.2fd(上:第4.2.1-2条);

    3. 当采用静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按公式fd=fk/ΥR(上第4.2.2 条);

    4. 当采用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地基承载力时,按公式fd=Υdfdg(上:第4.2.3条);

    5. 独立基础,应验算柱与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冲切承载力(国:第8.2.7-2条);

    6. 梁板式筏基础底板厚度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受剪切承载力的要求(国:第8.4.5条);

    7. 平板式筏板,应验算冲切承载力以及内筒边缘或挂边缘处板的受剪承载力,当筏板变厚度时应验算变厚度处板的受剪承载力(国:第8.4.9条)。

    四、地基处理方法

    1.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

    (1)桩采用200×200,250×250,长细比80左右预制桩(上:第11.6.1-1条),桩长一般为16~20m;

    (2)桩距不宜小于5~6倍桩身断面边长(上:第11.6.1-1条);

    (3)桩端应穿过高压缩性淤质土层,且进入压缩性相对较低,但不十分坚硬的土层作为持力层(上:第11.6.1-1条);

    (4)复合桩基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单桩静荷载试验确定,试验时沉桩后间隙时间不宜小于30天,当没有进行桩的静载试验时,可据下式确定:RK=UP∑fsili fPAP,同时满足Rk≤(0.6~0.75) fcAc(上:第11.6.2条);

    (5)复合桩基整体承载力应满足:Fd Gd≤ζkRk ACfsd.当上式不能满足时,宜调整承台面积(上:第11.6.6条);

    (6)复合桩基主要应用于八层以下的多层建筑(上:第11.6.1条);

    (7)复合桩基的承台面积所承受的竖向总荷载不超过1.5~1.7倍地基承载力(上:第11.6.3-1条);

    (8)杂填土、暗浜土和液化土不可作为复合桩基,遇以上土层时应作处理。

    2. 换填法

    (1)按材料分类(上:第11.2.2条)

    (a)砂(砂石)垫层

    (b)(高炉)干渣垫层

    (c)粉煤灰垫层

    (2)垫层底面尺寸由基础边缘向下作45°的直线扩大确定(上:第11.2.3条);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9/729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几种不同通风方式的性能比较

土工试验资料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实际运用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温州地区的应用

管桩偏位的两种处理方法

浅析强夯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深基坑支护设计浅探-某综合楼工程为实例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

挤扩支盘灌注桩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重点

山区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浅析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