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建筑设计:从哲学角度思考生活

收录时间:2007-03-06 15:15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建筑设计,一个被赋予太多想象空间的概念,悄然充斥在现代都市中每一个角落。建筑设计绝不仅仅是在盖房造屋,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提高到艺术的层面。然而建筑设计最重要的还是设计人的生活。人的欲望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来平衡的,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满足这些潜在意识的情感趋向,在人的内心产生深层次共鸣。没有人,就没有建筑。甚至建筑设计还应该是社会的缩影,时代的载体,从哲学角度运用建筑语言进行思考,那么建筑本身就成为

延伸阅读:哲学 建筑设计 求是 角度 设计人

    建筑设计,一个被赋予太多想象空间的概念,悄然充斥在现代都市中每一个角落。建筑设计绝不仅仅是在盖房造屋,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提高到艺术的层面。然而建筑设计最重要的还是设计人的生活。人的欲望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来平衡的,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满足这些潜在意识的情感趋向,在人的内心产生深层次共鸣。没有人,就没有建筑。甚至建筑设计还应该是社会的缩影,时代的载体,从哲学角度运用建筑语言进行思考,那么建筑本身就成为一种历史。(参考《建筑中文网

    当设计成为一种建筑习惯

    建筑始终是一个由三维空间构成的对象物体,空间本身是它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建筑好坏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那些外在的肤浅勾划,或是一些装饰图案来进行判断,这样做也是无法理解真正的建筑精髓。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意义是在设计生活,充分尊重并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让建筑成为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最终建筑与人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微妙的关系。建筑会有人的性格,人的生活也会被建筑设计所影响。

    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复杂,而且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故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人生活方式的思考而融入于建筑设计的思想。

    用思想哲理性雕刻生活

    从更高的层次看,建筑还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历史的载体,应从哲学角度运用建筑语言进行思考。全球仅存的名胜古迹,往往会令人感慨于其记录了当时的社会,见证了它所处时代的人文精神。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它较为久远地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前,能感受超越时间的沉重与静谧;巴黎圣母院给人的则是至高无上的纯洁与神圣;北京四合院,传递一种古老而厚重的中国式家庭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在诉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密集居住理念。这才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

    因此,真正顶级的建筑设计需要抱着一种哲学的眼光,辨证地思考建筑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时代在建筑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让建筑本身成为时代的见证和思考者。在当前中国,也有一个选题是有可能成就时代建筑见证的,那就是思考出一种漂亮的解决方式去引导中国中小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这将孕育出本土的大师级作品。

    本土设计蜕变始于交流

    深圳的建筑设计,尤其是对人居生活的完善、革新和进步依然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深圳建筑仍然在不断革新中担当中国人居建设的导向。当今的深圳住宅建设仍然一如既往地以满足置业者需求、满足市场需求为最终目的,并在空间、户型、园林、材料和建筑概念、居住观念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北美简约式休闲风格的心海伽蓝,强调“私家”概念、极富亲和力的中旅国际公馆,强调环境素质、居住品位的鼎太风华,体现核心建筑决策力的卓越时代广场,吸取欧洲中心城区模式的鸿荣源。尚都,提倡英国生活风情的东部英郡年华,营造“理想摩卡镇”的佳兆业。可园等等,都代表了深圳建筑设计,尤其是住宅设计的最高水准。

    2005年10月25日-2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登场的欧洲设计艺术高峰论坛暨国际品牌。设计商年展,是深圳乃至中国的建筑设计接轨全球的又一个契机。菲利浦。斯塔克(PhilippeStarck)、包豪斯硕果仅存之一的代表人彼德(PetterRaccak)、澳大利亚工业设计大师马克。纽森(MarcNewson)、著名建筑大师瑞姆。库哈斯(RemKoolhaus)等,都将在高峰论坛上畅谈他们的设计理念,与众多设计师和厂商交流建筑设计的心得。这无疑将迎来一次中国建筑设计的重新审视与定位。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未来中国建筑大师经典作品的面世。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3/695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住宅光环境的设计

中国国家层面的食物安全评估

建筑评价系统与建筑发展迹线浅析

桥梁美学的哲学思考

水坝工程建设争议的哲学思辩

定位企业哲学研究拓宽企业发展思路

“无”的企业家哲学

建筑-作为释义学的对象

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

快速适应项目中的需求变化与软件复用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