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危机导致建筑混乱?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内容提示:建筑设计界洋风劲吹,建筑追求新、奇、特,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关于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有很多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而持乐观态度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现今人们的喜好和判断力,能坦然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刺激。《建筑意》主编萧默博士在最近的一次讨论中认为“可怕的是,上至决策层,下至青年学生,包括某些业主、建筑师、青年教师甚至著名教授、著名学者,都有这
建筑设计界洋风劲吹,建筑追求新、奇、特,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关于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有很多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而持乐观态度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现今人们的喜好和判断力,能坦然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刺激。《建筑意》主编萧默博士在最近的一次讨论中认为:“可怕的是,上至决策层,下至青年学生,包括某些业主、建筑师、青年教师甚至著名教授、著名学者,都有这股洋风的吹捧者和崇拜者。而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则不屑一顾。与此同时,文物建筑还在不断受到破坏,有人说,近20年来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坏,已经超过了过去200年。”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不足,正在成为中国建筑设计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参考《建筑中文网》)
传统建筑文化期待认同建国以后,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曾走过了曲折艰辛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提倡“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60年代提倡“中而新”;70年代提倡“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80年代从“形似与神似”之议到主张“弘扬建筑传统文化理念”;到90年代末,“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和近几年提倡的“本土化”基本成为共识。设计大师张锦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五十年来始终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建筑文化传统本体,需要重新提高到理论上加以解释,以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自我认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师都将面临的永恒课题。
设计大师陈世民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把建筑美观的问题放到文化的层面去理解,就简单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文化要求。
崇洋媚外就是自掘坟墓北京金田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黄汇在一次讨论中转达了罗哲文老先生的三个观点:第一,爱我中华,挽救建筑文化危机。建筑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直没有失掉的这种建筑文化,能够保护下来,其优秀的部分能在新创作中继承下来,是爱我中华的一个具体内容。第二,保护和发展的关键在领导。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不排外的,但是吸收不是模仿,吸收更不是代替,所以它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应该公平竞争,如果崇洋媚外,就是自掘坟墓。第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欧陆风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各种宣传煽动起来的。所以社会不要怪年轻人有这样那样不太恰当的看法,关键是要宣传一些正确的东西。“
其他行业发展颇多启迪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但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体现。“住”是建筑师要关注的话题。而汽车等其他行业由最初的单纯引进到主动吸收,最终整个行业共同走上自主研发、重视自主品牌道路的过程对建筑设计行业颇多启迪。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其钧博士说,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但是,民居的形式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文化相契合的。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与一百年前相比,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应该选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这种观点心胸不够开阔。在中国的现阶段,外国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能够在重重阻力之下中标而且被采用,正代表着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如果把只选中国人的方案,作为是否爱国的评判标准,那么我国的建筑设计就连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的阶段都还没有达到。中国建筑师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和造价的不断提高,其作品的艺术层次正在同步提高。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将来也会在外国的重大招标中被选用。
政府业主作用最大据了解,当年西安大雁塔周围的“三唐建筑”是日本人投资的,最初的方案也是由日本建筑师提出。陕西省和西安市领导认为这组建筑足以影响整个古城的风貌,因而,给予了极大重视。当国内建筑师张锦秋提出日本人的方案是“和风”建筑,而没有唐风味道;提出历史上这个地方是有名的“屈江”风景区,古时有好多诗人为这个风景区写下动人的诗篇,宾馆建筑一定要慎重,要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承袭的时候,省里领导一致认为如此重要的建筑不能随便让日本人设计,让张锦秋搞一个方案。中国与日本方面各出一个方案,拿给投资者,经过比较,投资者马上决定采用张锦秋的方案,并由她主持项目。
试想,如果放到目前的建筑环境中,还有多少城市能发生这样的故事呢?有专家提出,大众是有判断力的,他们知道什么文化适宜中国,什么文化不适宜中国。然而,大众的判断力对于城市的建筑,能有多大的作用呢?也有专家指出,在领导管理体制上、国际投标中,应该扭转崇洋媚外的倾向,至少应该公平对待。只有政府和业主对建筑文化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千城一面的趋势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经撰文指出: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今天到处是“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是不顾条件竞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且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并且与西方可能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在此情形下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在国家或主管部门建设纲领的指导下,审时度势,根据当地条件,针对特有问题,利用技术进步创造性地加以解决。每个城市如果真正地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总结其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与地域优势,城市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2/714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