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电能表的现场检查办法

收录时间:2006-11-17 16:15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1)检查接线主要检查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是否与电能表的电流进出线相符,电压的相序是否为正相序,电压与电流是否同相,接头接触是否良好等。

延伸阅读:检查 电压 电流 电流互感器 电能表

    1、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检查

    (1)检查接线:主要检查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是否与电能表的电流进出线相符,电压的相序是否为正相序,电压与电流是否同相,接头接触是否良好等。(参考《建筑中文网

    (2)电流短接和电压断开法:分别短接A、B、C相电流的进出线或断开A、B、C相电压,看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如果负荷比较稳定且平衡,则短接一相电流或断开一相电压,电能表转速为正常的2/3,如果偏差大,说明计量异常。也可用同时送同一相的电压、电流的办法进行检查,此时电能表的转速应为正常的1/3.

    (3)检验电能表误差:现场校验仪的电压从电能表的端钮盒取,电流用钳形电流互感器从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钳入采样,校验时要注意观察校验仪显示屏上的有关参数(如有带一次钳形互感器的校验仪还可以方便地测出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误差),有助于判别接线、电流、电压是否正常,若电能表误差较大需拆回校验。

    2、三相三线有功表的检查

    (1)测量线电压:用万用表测电能表各电压端钮间的线电压:正常时Uab=Ubc=Uca=100V(一般实际一次电压高于额定电压,二次电压也略高于100V)如果测出的结果是Uab=0,Ubc=Uca=100V,则说明A相电压断开,Uab=Ubc=50V,Uca=100V,则说明B相电压断开,Uab=Uca=100V,Ubc=0,则说明C相电压断开。

    (2)确定B相电压:用电压表测电能表各电压端钮对地电压,若为100/1.732 V,则为A或C相电压端钮,是0V的为B相电压端钮。

    (3)Ua、Uc对调法:如果Ua、Uc对调后,电能表仍能转动说明接线肯定是错误的,反之不成立。

    (4)断开B相电压法:当负载稳定接线正确时,将电能表的B相电压断开,此时电能表电压线圈承受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一半,所以电能表仍正转且转速减慢一半,如果断开B相电压后,电能表不是减慢一半,说明接线肯定错误,反之不成立。

    (5)改正接线:查清错误接线后应该把接线改成正相序的正常接线,即B相电压改接在电能表中间电压端钮,A相元件加线电压Uab和电流Ia,C相元件加线电压Ucb与电流Ic.

    (6)电能表误差检测:误差检测基本上与三相四线电能表相同,在近似法中,如果直接串入二次回路,则Ki取1计算:如果电流、电压按配电屏显示的一次电流、电压,则需将其折算到二次的电流、电压计算。用校验法校电能表时,如果有电流试验端子最好用校验仪电流回路直接串入二次电流回路比较准确,如用钳形电流互感器误差会稍大些,校验误差后还可以利用向量图来检查接线。

    3、停电检查

    (1)测量直流电阻:如果现场允许停电,我们还可以利用测量电能表的电流、电压线圈的直流电阻来判断:一般220V单相电能表电压线圈的直流电阻约为0.4-1.2kΩ,3×380/220有功电能表的电压线圈直流电阻为0.4~0.8kΩ,3×100有功电能表的电压线圈直流电阻为70-150Ω,它们的电流线圈直流电阻都约为0Ω。

    (2)测量回路电阻:在停电情况下,任意断开电流回路的一点用万用表串入测量其回路直流电阻,正常时其电阻近似为零,若电阻很大则可能是二次接错或短路:测量电压回路时,在电压互感器的端子处断开,分别测量Uab、Ubc、Uca的直流电阻,此值应较大,如接近零或很大,可能是短路或开路,则必须分段查找以缩小检查范围。

    (3)确定电流互感器变化:在现场测电流互感器比差时,如果标准电流互感器的变比为f0,测得的误差为δ,则可用公式f=f0(1 δ)确定互感器的实际变化,如用150/5标准互感器测得互感器的比差为-25%,则f=f0(1 δ)=150/5(1-0.25)=200/5,则电流互感器的实际变比为200/5,电压互感器变比也可用同样方法确定。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1/690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实用电工速算口诀

浅谈建筑电气试运行存在的一些问题

广州蓄能水电厂500kV母线差动保护故障分析

交流电能表潜动应注意的问题

软起动技术在水泵控制中的应用

膜电解法在处理酸性含镍废水中的研究

用交流电压进行高压XLPE绝缘电缆线路的现场试验

变电站直流监控系统的实现

数字化测量介质损耗角的方法

家用电器安全标准和电气安全性能(3)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