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企业的亚健康状态
- 2013年中国建筑业前三季度分析简报
- 建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营改增税制设计研究
- 如何控制项目采购成本
- 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 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 建筑业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回顾与启示
- 世界顶级承包商的发展模式和启示
- 基于经济法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问题
-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的审查技巧、管理建议和误区
- 建筑企业的准时化采购模式研究
内容提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相互间竞争态势的加剧,亚健康这个新概念已渐入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亚健康虽然不等于患有疾病,但亚健康状态极有可能诱发各种疾病。因此专家们呼吁要重视亚健康状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相互间竞争态势的加剧,亚健康这个新概念已渐入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亚健康虽然不等于患有疾病,但亚健康状态极有可能诱发各种疾病。因此专家们呼吁要重视亚健康状态。(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同样如此。据墨西哥《箴言》报报道:世界著名的TMI咨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有30多年的咨询服务经验,他们认为企业有“健康”的也有 “亚健康”或“病态”的。为此,TMI公司总结了25项指标,作为评估企业健康与否的基本标准。其中包括:要办成一件事很难,工作缺乏效率;质量不是每位员工生命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工作的被动要求,由于疏忽大意产生纰漏时有发生;企业内部的权力争夺无休止,大量的精力用于争权夺利;员工不愿承担额外的职责,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领导、员工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不属于份内的事情袖手旁观;员工间彼此缺乏尊重,做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企业不存在认同文化,或者企业文化在上下级之间呈现两种形态……
如果拿这些标准来为我们的某些企业把把脉,毫不客气地说,相当一部分都呈现“亚健康”状态甚至是一种“病态”。
然而,对企业的“亚健康”状态或者“病态”视而不见、茫然无知的,绝不在少数。有的企业领导或因生产任务的饱满而窃喜,或因每年多少都有赚头而满足,或因企业窗户眼里吹喇叭——名声在外而自豪,或因某些方面领先于他人而陶醉……惟独对企业内部的“精神疲软”不当回事,甚至讳疾忌医,直至像当年盛极一时的巨人、三株、太阳神集团那样,病入膏肓轰然倒下。
有的同志说,企业是经济组织,应以效益作为衡量是“健康”、“亚健康”抑或“病态”的标准。只要企业有效益、有市场,职工有活干、有工资发,就是健康企业。
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企业的本质属性到底是单纯的经济组织,还是社会组织呢?目前,国际上普遍推行的“企业公民观”,其核心就是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其中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善待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和安全可靠的产品服务、改善社区生活条件等等。作为企业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社会体系的构成部分。因此,以效益为标准评估企业的观点是极其有害的,最终会破坏社会效益和社会机理。为了利润最大化,有的企业可以不顾职工生命安全,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盲目生产;为了利润的最大化,有的企业侵害群众的合法权益,任意裁减工人、延长作业时间、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为了利润的最大化,有的企业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制假造假、走私贩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方面的事例触目惊心,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同时,企业如果只强调经济利益,那么,相应地也会导致员工只追求薪资最大化。员工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了企业的目标,才能激发出使命感和成就感;企业只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具有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
以笔者之见,企业的“亚健康”状态或“病态”,还不仅仅体现在上述25个方面,比如: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比例不合理、管理模式滞后、员工队伍知识技术素养的不适应等等,都是企业客观存在的“亚健康”状态。但为什么TMI咨询公司仅仅以企业是否具有认同文化、员工对企业的关切程度、精神状态、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方面作为评估标准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特别是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形态是“根”,其他的表现形式仅仅是“表”。这就如同人的病态一样,经常性的供血不足、头昏脑胀仅是表象,而根源则是心脏或者血管出了问题。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生产者,不管是从事工业,还是从事农业,孤立地看,都不生产价值或商品。他的产品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才成为价值的商品。”(马克思《资本论》第24卷第44页)企业内部领导与群众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而且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现代社会以赋予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身自主权利与相应的财产权利为特征,“人生而平等”不再是一个政治启蒙口号,而成为社会的现实要求。因而,它促使人们的利益感和自主性的萌生,于是,民主平等、公平竞争的驱动促进了人类开放的、世界的、现代的伦理道德新结构的诞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根据切斯特。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组织的有效性在于对目标的认同,在于建立在目标认同基础上的、为组织做贡献的意愿以及顺畅的信息沟通。没有这三方面的条件,就不能成其为有效的组织。因此,企业内部是否顺畅、和谐,能否实现上下同心,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也绝不可对这种“亚健康”状态甚至“病态”熟视无睹、漠然置之。我们不应再做新时代的“蔡桓公”。
中国铁道建筑报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1/571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