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造建筑业“航母”
- 东莞至惠州城际铁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施工技术
-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五个控制要点
-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和防止措施
- 地下停车场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
- 试析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综合预报技术案例分析
- 预制块镶面现浇混凝土隧道洞门施工方法
- 建筑施工模板应用技术简析
内容提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作为集勘测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科研咨询、工程监理和外经外贸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工程建设集团,自“九五”以来,一直在探索和进行构建建筑业“航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集团的实践。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作为集勘测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科研咨询、工程监理和外经外贸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工程建设集团,自“九五”以来,一直在探索和进行构建建筑业“航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集团的实践。(参考《建筑中文网》)
观念革命是构建建筑业“航母”的先导
“九五”之初,全公司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八五”后三年铁路建设大会战基本结束,铁路基建高潮回落,各单位生产任务严重不足,大批职工息工待岗;二是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经营开发难度加大;三是企业效益滑坡,连续两年出现亏损。面对困境,如何推进全公司的改革与发展,成为摆在全公司面前的严峻课题。作为一个“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不再是铁道部属下的一个职能部门,就应该逐步淡化其政府色彩,回归到企业最基本的职能上来。在1996年~1997年,公司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调研、思考和分析,针对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在几次大型会议上做出了构建“三大格局”工作体系的战略决策。即以发挥集团优势、强化市场开发为主题的“大经营”格局;以提高科技实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主题的“大科技”格局;以提供精神动力、准确把关定向为主题的“大政工”格局。通俗点讲,就是“有饭吃,企业才能生存;有后劲,企业才能发展;方向正,企业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更快更好地前进”以“三大格局”统揽全公司的各项工作,逐步淡化了职工“等、靠、要”的依附观念,强化了市场和竞争观念;破除了“大锅饭”“平均主义”观念,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摒弃了墨守成规、“小富即安”观念,增强了自我超越、敢为人先的意识,为全公司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战略引导是构建建筑业“航母”的根本举措
一是品牌发展战略。即通过教育引导,在全公司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苦练内功,创造时代精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铁品牌。经过五年多来的实践,我们在特大桥、特长隧道、城市地铁暗挖和盾构等设计与施工综合技术,以及道岔、钢结构、轨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在线、桥、隧、电气化等专业关键技术上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在高层建筑、高等级公路、高档装修、高速铁路等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不断创新的发展机制,明显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多元经营战略。即努力把企业培育成市场竞争投资融资和技术创新主体,使其成为产权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发展高新化的新型企业。围绕这一战略的实施,我们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法介入投资、国债、房地产、证券市场,按照BOT、BT等方式发展工程承包、项目分包、劳务分包、项目合作和租赁经营等业务,打破了单一经营模式,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的经营格局。
三是“走出去”战略。即根据国际工程规模大型化、技术复杂化、功能多样化、承包综合化的特点,紧密依靠政府支持,国内国际强强联合,参与海外竞争,提高外经份额,实现规模扩张。通过艰苦的努力,我们在港澳地区站稳了脚跟,在尼日利亚、孟加拉、泰国、新加坡、蒙古、伊朗、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中标了300余项工程,使总公司走上了国际化经营的轨道。
四是集团经营战略。即依托集团的品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实行“双赢”或“多赢”的经济合作,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大幅度地获取利润。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我们按照“经济合作、互惠互利、信息有偿、资源共享”的原则,协调所属各集团公司间的关系,组成“航母”参与竞争,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九五”期间共签订合同额138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
进入“十五”后,总公司又不失时机地调整企业战略,制定并开始实施“两步走”的企业发展战略。即第一步,用二至三年的时间把总公司基本建成资本化、多元化、国际化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第二步,再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即到2005年,把总公司建成全国建筑行业龙头企业,进入国际承包商50强。按照这个战略,“十五”期间,我们要完成企业总产值2000亿元,新签合同额2500亿元,全公司总资产达到500亿元,实现利税80亿元。从2001~2003年的实践看,通过努力,这样的战略目标可以提前实现。最近,总公司面对全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提出未来两三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双千亿”,即:年新签合同额突破1000亿元,年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进入国资委培育的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行列,进入世界建筑10强,进入国际承包商50强。
资源整合是构建建筑业“航母”的必由之路
随着与铁道部“脱钩”,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总公司现辖有39个成员企业和所属单位,施工队伍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3200多个施工现场。管理跨度大,管理链条长。如何理顺公司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全公司形成“航母”带领下的大型 “舰队”,对外形成“拳头”,成为摆在企业领导面前的急迫课题。
一是加大改制重组力度,创新管理体制。首先对所属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现已将原所辖的9大工程局和山海关桥梁厂改制成为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股份公司已成功上市,宝鸡桥梁工厂已直接改制为股份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了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这艘“航母”的结构、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二是加大重组力度。2003年,重组接收了12家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并且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精干、高效原则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新接收企业与总公司原有部分施工、工业企业,进行重组整合,分别在北京、郑州、成都、沈阳、济南组建了5 个集团公司。完成了铁道二院、三院并入和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的加盟,成为总公司全资企业。这次企业重组,总公司共接收包括铁道部直属的两个勘察设计企业、7个铁路局直属的8个勘察设计企业、12个施工企业和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共接收员工67123人。全公司企业总资产在上年478亿元的基础上,经过企业重组达到670 亿元。通过重组,总公司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二是明确母公司定位,理顺母子公司关系。总公司按照“政治领导、控股经营、经济合作、指导服务”的原则,理顺总公司本部与所控股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关系,实现了总公司本部在管理模式上由行政指令型向管理指导型转变,在管理方法上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在管理职能上由中转传递型向自主决策型转变,从而在总公司本部、各控股集团公司、各集团子公司之间实施分层经营、分层管理,形成了“航母”各单元之间的资产联结纽带关系。
三是整合资源,突出主营业务。总公司抓住2001年国家规范建筑市场、实施资质就位的契机,对公司内部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将所属原有施工资质的建筑企业(不含2003年重组进来的企业)由原来的102家减少到77家,减少幅度达24.5%;总承包类企业由原来的89家减少到45家,减少幅度达49.4%。目的是突出主营业务,做大做强集团公司,使各集团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品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使各集团公司所属的处一级子公司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全公司建立起了既有总承包、又有专业承包的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结构。这都为提升企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打造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航母”奠定了基础。
人才开发是构建建筑业“航母”的动力源泉
总公司对全公司现有人才队伍总量、结构、分布、现状及中长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制定了总公司的人才开发战略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才开发的领导力量和组织手段,不失时机地成立了中铁工程总公司专家委员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还着重建立完善了一套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发掘人才、用好人才以及凝聚人才的企业激励机制,创造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企业环境。同时,努力抓好全公司的经营管理者(领导班子)、专业技术人才、科技专家、项目经理、外经外贸人才、政工保障、技术工人等队伍建设,通过强化重点工程、关键岗位、艰苦环境等实践锻炼,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拔尖人才,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充足、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最近,总公司又采取了三项措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技术专家库,调整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对紧缺专业和急需人才将采用外聘方式,形成分学科、分专业,有院士、大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组成的高素质专家队伍,以此构成总公司的专家咨询体系。二是加强高层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选拔,特别注意选拔和培养一 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带头人,具有宏观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的科技管理专家,精通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运作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实施人才素质工程,加强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对企业通用工种和特有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5/37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