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荒”困扰建筑业
- 2013年中国建筑业前三季度分析简报
- 建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营改增税制设计研究
- 如何控制项目采购成本
- 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 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 建筑业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回顾与启示
- 世界顶级承包商的发展模式和启示
- 基于经济法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问题
-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的审查技巧、管理建议和误区
- 建筑企业的准时化采购模式研究
内容提示:温家宝总理去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业内人士指出,建筑业不是没有可申请的创新成果,而是建筑企业对专利申请的不重视,以及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的某些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宁愿更多地让创新成果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去申请专利
■温家宝总理去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参考《建筑中文网》)
■业内人士指出,建筑业不是没有可申请的创新成果,而是建筑企业对专利申请的不重视,以及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的某些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宁愿更多地让创新成果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去申请专利。
■为什么申请专利会这么少呢?一些建筑企业到底有哪些苦衷?
专利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着眼未来,谋求抢占高端市场以及经济制高点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各行业也都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力度,截至去年底,累计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了200万件,而列入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企业专利申请情况又如何呢?
星星之火尚未燎原
为了解我国建筑业专利申请的整体情况,笔者不久前致电国家知识产权局。该局专利业务咨询处人员回答称:根据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类型统计出来的数据,去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30多万件,但有关建筑业方面的专利申请量未做过统计。
地方建筑业专利申请情况又如何?笔者打电话询问去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前两位的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和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两省知识产权局的人员告诉笔者,建筑行业专利申请的具体数据未做过统计,但从平时受理申请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很少。
笔者试图从英特网上获得有关信息,但同样令人失望。在专利信息齐全的中国专利技术网上,主页上列出了服饰、食品饮料、家居用品、医药保养、化工等26个专利大类,就是找不到“建筑施工”类别。在唯一与此相关的“建材、房地产”页面上,笔者也只看到一些关于卫浴洁具、陶瓷等装饰材料方面的专利。
建筑业专利的“芳踪”真的如此难觅?笔者不甘心,又专程到上海知识产权局去了解有关情况。该局专利管理处林先生在对相关情况统计摸底后,告诉笔者,上海的建筑企业申请专利始于近几年。在2001年之前,专利申请几近空白,现在已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2002年起上海开始实施重大工程知识产权战略,以重大工程为依托,不断挖掘、提升科学施工的技术含量,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四年来已申请建筑业专利近200件。
这是一个惊喜,然而这可喜的现象真的是太少,太少。建筑业申请专利的仅仅是星星之火,远未燎原。而且即使在给人以惊喜的上海,2004年建筑业专利申请也不到100件,而上海去年各类专利申请总量却超过了20000件。作为支柱产业,100:20000,如此巨大的落差,透视的正是建筑业“专利荒”的严峻形势。
知识产权观念淡漠
应该说我国建筑业早已告别大规模简单劳动时代,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近几年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为什么申请专利会这么少呢?一些建筑企业道出了心里的苦衷。
苦衷一,专利申请时间太长。在我国,一个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需5~6年,更长的需7~8年,待审期间每年还要交300元维持费。而一般工程建设期2~3年,如果在工程施工中有了创新成果要申请专利的话,往往是专利还未申请到手,工程早已结束。所以施工企业大多不愿把精力放在马拉松式的专利申请上,而把注意力放到下一个工程中去。
苦衷二,防范专利侵权和解决专利侵权纠纷太烦人。建筑企业申请了专利,要防止别人来侵权,就必须时时注意其他施工企业是否使用你的技术专利,并
且要花较多的精力去辨别、收集他人侵权行为的种种特征以及证据。即使上述过程都非常顺利,但真正解决专利纠纷争议又是一个漫长而且无奈的过程,少则两年,多则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客观上使建筑企业对专利法律保护的信心不是很足。
苦衷三,专利权属分配难。一个建设工程,往往有开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其中施工单位中还分总承包单位、参建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等。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应用的科技创新申请了某项专利,该项专利的权属究竟归谁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弄得不好会使几家单位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应该承认,施工企业的这些苦衷是客观存在的,但知识产权专家指出,建筑企业专利申请虽然存在着一定难度,但专利申请量少的一个最关键原因是对知识产权的淡漠。“建筑施工也需要申请专利,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建筑企业不申请专利又能损失什么”等等,持这种观点的建筑企业不在少数,有一些企业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更不知申请专利的重要意义。因此,业内人士指出,建筑业不是没有可申请的创新成果,而是建筑企业对专利申请的不重视,以及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的某些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宁愿更多地让创新成果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去申请专利。但技术秘密虽然对保护企业个体利益是有利的,但因缺乏相互间技术成果的交流借鉴,所以无助于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温家宝总理去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而现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重大工程纷纷上马,给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 后,建筑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对手,还要与国外众多对手抢夺市场,企业自身是否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为竞争的重要砝码。在这样逼人的形势下,纵然有千种理由,也决不能成为我国建筑业容忍“专利荒”状况存在的托词。
21 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据资料统计,当今世界在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1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左右,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明显超过了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指出,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不仅能反映一个行业的技术实力,也反映一个企业有没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建筑业近几年高产值低效益的特征十分明显,这是技术含量低的典型表现。为此,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2004年 11 月召开的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研讨会上强调,我国建筑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他还建议采用强制措施,即在以后的建筑企业考核评定中,要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落实状况和专利的申请数量作为重要的指标。
我国建筑业,从内部来讲,亟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从外部来讲,先进技术层出不穷,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内忧外患、形势迫人的情况下,中国建筑业要走向世界,实现建筑强国的目标,尽快改变专利少的状况已是刻不容缓。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5/34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