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浅谈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消防设计

收录时间:2006-03-03 06:47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贺海军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文章通过对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特点的分析,对市场的防火分区、防排烟设计、安全疏散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消防电气设计等方面提出要求和意见。希望对此类市场设计引起重视,确保市场消防安全

延伸阅读: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消防设计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特点的分析,对市场的防火分区、防排烟设计、安全疏散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消防电气设计等方面提出要求和意见。希望对此类市场设计引起重视,确保市场消防安全
   

    关键词: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消防设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相继建起了许多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株洲是湖南省最先建设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城市,近两年随着旧城改造,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株洲又将建设一批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然而在对这类市场按照现行消防技术规范进行检查的过程中,暴露出规范的不够完善性的问题。按照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公安消防机关在执行规范上有较大分歧。在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数据对此类市场消防设计提出个人意见,希望为此类市场消防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该类市场的特点
   
    (1)建筑面积大。该类市场建筑面积都在好几万m2以上。目前株洲在建的几个市场建筑面积均在50000万m2以上,其中汇亚服饰广场总建筑面积就达200000m2;
    (2)火灾荷载大。该类市场一般为分隔摊位,每个摊位面积20-200m2不等。摊位前部为吊架垂挂样品展示,后部水平堆积待批发的服装。从天津消防科研所的实验结果可以知道,70kg混质服装平放堆放在lm2面积上的燃烧热释放率峰值为960.00kW,而此类市场每个摊位均堆积有数百公斤的服装。尤其在销售旺季摊位中全是堆积的服装,燃烧时产生的燃烧热将是非常惊人的;
    (3)可开启外窗面积小,自然排烟能力差。此类市场为布置摊位营造商业气氛,外开窗户均被封闭或设固定窗户。无法利用外开窗户进行自然排烟;
    (4)人员集中,火灾危险性大,消防扑救难度大。发生火灾后易造成群死群伤及重大经济损失。此类市场摊位一般靠外墙布置,将原设置窗户封堵,难以进入市场内部进行扑救。
   
    2 消防设计要求
   
    2.1 防火分区防排烟设计
    2.1.1 防火分区设计要求
    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1条要求:多层市场每层防火分区面积最大允许为2500m2,在设有自动喷水灭火设施时可以达5000m2。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2条要求,高层市场地上每层防火分区面积最大允许为1000~1500m2,在设有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以达4000m2;地下市场每层防火分区面积最大允许为500m2,在设有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以达2000m2。进行防火分区一般采用防火卷帘和防火墙进行分隔。经过对地上无窗市场的火灾危险性分析发现与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一样,在美国也将地上无窗房间的火灾危险等级划到地下建筑一类。所以对于没有设置窗户的市场在防火分区面积确定时应按地下建筑要求设置。
   
    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可采用防火墙和防火卷帘。防火卷帘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普通防火卷帘,由于无隔热保护措施,检测时只通过测其背火面一定距离的辐射热和帘片是否穿火来判断其耐火极限,故达不到防火分区分隔的要求。在使用中应在卷帘两侧设置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系统或水幕保护,其延续时间应不低于防火卷帘所代替的防火墙的耐火极限。在实际工作中因规范要求,自动喷水冷却系统或水幕系统为独立系统,加之冷却用水量太大,建设单位基本难以采用。株洲已建和将建的市场中无一个采用此方式进行防火分隔。第二类为特级防火卷帘,由于采用了特殊材质,检测时是将背火面温升作为其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故能达到防火分区分隔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汽雾钢质防火卷帘、双轨双帘无机复合防火卷帘、蒸发式汽雾防火卷帘等均属此类。此类市场因是分搁的摊位,在进行防火分区时可以将部分摊位的隔墙改为防火墙。这样一来就只需在走道上设置特级防火卷帘进行分隔,大大降低了成本。对于地上无窗市场防火分区按地下建筑标准划分所增加的工程造价也不会增加太多。
   
    对于在市场内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敞开楼梯、自动扶梯等开口部位进行竖向防火分区时,规范要求也和水平防火分区一样。竖向防火分区主要是考虑火灾的热对流蔓延、热辐射、热传导两种火灾蔓延方式因有楼板的分隔而难以达到扩展。而水平防火分区还要考虑火灾的热辐射、热传导蔓延。因此水平防火分区和竖向防火分区要求不应同等对待。对于竖向防火分区应放宽,只要能达到防止火灾竖向热对流蔓延的结果就可以。但是设置时应将判定耐火极限的一面面向营业厅。在汇亚商业广场中厅竖向防火分隔设计中因该市场中厅面积有2000m2,每层回廊宽度达4m,且中厅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经过分析采取在中厅回廊中设置快速响应喷头和机械排烟设施,在回廊外沿采用防火玻璃设置挡烟垂壁,取消设施防火卷帘的设计方案。此种设计方案在上海正大广场中厅也采用了。对于其他大型中厅也可以采用此设计方案。
   
    2.1.2 防排烟设计要求
    因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在地上的市场没有进行防排烟设计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对此项设计不予考虑。在株洲已建多层市场尚无一设置。高层建筑中的市场的防火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虽有规定,但是在建设初期设计人员一般考虑利用外窗自然排烟,未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然而在工程建设中或建成后均因市场摊位设置需要将外窗封堵,无法进行自然排烟。因此类市场中主要为堆积的服装,而服装一般以棉、麻、丝和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材料,燃烧时将产生大量的烟气。加之市场自然通风、排烟条件差,火灾发生后因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严重影响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同时因高温的烟蔓延造成火场温度迅速上升,缩短轰燃发生的时间,加快火灾发展速度,增加火灾扑救难度。设计防排烟工程的目的就是要防止火灾产生的大量烟气,阻止烟气迅速蔓延,确保人员安全疏散和改善扑救条件。在NFPA中要求对于人员集中场所均应进行防排烟设计。因此笔者认为此类市场均有必要设计机械防排烟设施。
   
    市场的机械防排烟方式有如下几种:
    (1)自然送风,机械排烟。排烟时烟气在很短时间内排出,走道内能见度较理想,气流组织好,排烟时间短,对于安全疏散很有利,也利于火灾扑救,减少火灾损失。排烟量规范要求为60m3(m2?h)和120m3(m2?h);
    (2)机械送风、机械排烟。在不具备自然送风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排烟。对于地上无窗和地下市场应采用此设计。排烟系统的排烟量按其所负担防烟分区建筑面积排烟量为60m3/(m2?h)和120m3/(m2?h)的防烟量计算,送风量按负担防烟分区排烟量的50%确定。按规范要求一个防烟分区500m2进行排烟设计计算发现,按规范要求设计排烟量较大,风管有效截面积达1m2,防烟分区内排烟口的有效截面积达1.67m2。这样因风管占用的空间高度就在1m以上。通过提高建筑层高解决商场营业厅高度将大大提高建筑造价。
   
    前面的计算没有考虑自动喷水灭火设施对排烟的影响,实际此类市场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设施。但必须考虑对排烟通风的影响,喷头喷出的水将降低火场温度,可能减少烟气排放量。另外喷出的水会把周围的烟气和空气输送的烟冲到地面,在设置有自动喷水灭火设施的建筑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相互影响的直接数据中,一直是科研者的研究热点。按火灾模拟模型CFAST与人员疏散模型Fegress模拟,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与机械排烟系统的联合作用下,排烟系统的排烟量所负担防烟分区建筑面积排烟量为36m37m2?h),就可以始终将烟的界面保持在2m以上,可以保证人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疏散到安全地点。有试验获得对于地下商业营业厅排烟量按72m3/(m2?h),就可以达到排烟目的。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场所自动喷水系统喷出的水将降低热烟的温度,从而可能减少排烟量,而且喷出的水还有消烟作用。因此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与机械排烟系统的联合作用下,排烟系统的排烟量按其所负担防烟分区建筑面积排烟量为36m3/(m2?h)就可以了,建筑面积送风量按24m3/(m2?h)的送风量计算。在汇亚商业广场排烟设计中因建筑层较高,对风管管径大小没有影响,所以是按2000x60m3/(m2?h)确定排烟量(防烟分区按2000m2划分)。
   
    因该类市场均设置了空气调节系统,将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合用在规范中也是允许的。经过设计计算得知,排烟风管有效截面积与排风风管、送风风管有效截面积相近,因此在设计机械排烟系统时可以将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合用。设计中一般采用通风系统或排风系统的风管为排烟管。但风管应符合排烟风管的要求。对于与排风系统自用可以考虑采用耐高温、强度高、≥280℃时可以连续工作30min以上的双速消防排烟轴流风机,平时低速运行排风,火灾时高速排烟。对于与送风系统自用合用应在风管末端分别设置送风风机和排烟风机,采用防火阀分隔。平时,开向送风风机的防火阀打开,开向排烟风机的防火阀关闭,送风风机启动送风;火灾时送风风机和开向送风风机的防火阀关闭,排烟风机和开向排烟风机的防火阀开启排烟。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3/144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浅谈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的消防设计

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情况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在矛盾中求解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