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建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2013年中国建筑业前三季度分析简报
- 建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营改增税制设计研究
- 如何控制项目采购成本
- 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 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 建筑业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回顾与启示
- 世界顶级承包商的发展模式和启示
- 基于经济法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问题
-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的审查技巧、管理建议和误区
- 建筑企业的准时化采购模式研究
内容提示: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平均增长约9%;在最近4年中,中国国民生产总的增长情况是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2%,2000年增长8.2%,而2001年增长超过7%.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建设规模论,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在世界建筑业近排行中可算是首屈一
摘要: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平均增长约9%;在最近4年中,中国国民生产总的增长情况是: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2%,2000年增长8.2%,而2001年增长超过7%.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建设规模论,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在世界建筑业近排行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目前中国建筑业有雇员3400万人,而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建筑业雇员约为800万人。现在中国建筑业的年产值约为5500亿元,约合670亿美元,在建建筑面积约为14亿平方米,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约为6亿平方米。此外,中国对公共市政设施每年约投入6000亿元,约合733亿美元。(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 智能建筑 机遇 挑战
概况: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平均增长约9%;在最近4年中,中国国民生产总的增长情况是: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2%,2000年增长8.2%,而2001年增长超过7%.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建设规模论,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在世界建筑业近排行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目前中国建筑业有雇员3400万人,而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建筑业雇员约为800万人。现在中国建筑业的年产值约为5500亿元,约合670亿美元,在建建筑面积约为14亿平方米,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约为6亿平方米。此外,中国对公共市政设施每年约投入6000亿元,约合733亿美元。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建筑工程要求的数量上大发展的同时,对建筑工程美观、品质、安全、环境和功能方面提出了更大、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建筑设计与营造必须要具有现代化理念,开发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运用现代化管理。其中智能化融入于建筑之中,乃是当今现代化建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1 WTO与中国建筑市场的开放
中国入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经过15年的入世谈判,过程非常艰苦,时间长了些,但是从某些方面看,中国晚一些入世也有其好处,至少在人们思想上,体制适应上,政策法规梳理方面,都会有较充裕的准备,但入世对一个国家固有的经济的体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既大又欠发展的国家来说,毕竟会受到十分巨大的“冲击”。
据建设部2000年的初步统计,1998年和1999年两年间,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的境外企业共有138家,分别来自香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总数383个,工程承包合同总额为46亿美元,占建筑市场的1.02%.
中国建筑业是80年代初率等实行市场经济的行业,也是对国外开放的行业,但从上面所引统计数字来看,在中国进入WTO前,这种开放应当说是初步的,有相当局限的,而在中国进入WTO后,建设领域对外承诺有以下一些内容:
● 建筑业:
1)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合作企业;
2)合资、合作企业注册资本金水平高于国内企业注册资本金的水平;
3)合资、合作企业要承担一定比例的外资工程;
4)不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国内设立分支机构直接承揽工程。
加入WTO后三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但只能承揽以下工程:
1)全部由外国投资、赠款或外国投资和赠款建设的工程;
2)我国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并采取国际招标的工程;
3)外商投资占50%(含)以上的中外合资、合作建筑的工程;
4)国内建筑业难以单独完成的国内投资建设工程,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与国内建筑企业合作总承包或外包。
合资合作企业在加入WTO后三年内开始享受国民待遇。
加入WTO后五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
● 勘察设计咨询业:
1)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合作企业;
2)进入中国从事设计的建筑师、工程师及企业必须是在本国从事设计工作的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及注册企业。
加入WTO后5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
● 标准定额及其工程服务:
1)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合资合作企业;
2)进入中国的个人及企业必须是在本国从事该行业工作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及注册企业;
加入WTO后五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
● 房地产业:
1)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除高档房地产项目(高档宾馆、高档公寓、高尔夫球场等)不允许外商独资外,其它房地产项目没有限制;
2)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方面(包括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允许外商成立合资、合作企业。
加入WTO后五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
● 城市规划:
1)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不对外开放;
2)除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领域,允许外商在中国成立合资、合作企业;
3)进入中国的个人及企业必须是在本国从事规划工作的注册规划师和注册企业。
2 智能建筑在中国
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
在八十年代末建设部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就已经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对智能建筑理念和各种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涉及。这个时候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理解主要是将电话、有线电视系统接到建筑中来,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中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各个系统是独立,相互没有联系,与建筑结合也不密切。
虽然把综合布线这样一种布线方式技术的引入曾使人们对智能建筑的概念产生一些误解,把综合布线当作智能建筑的唯一方式。但它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通信网络和IT行业的公司进入智能建筑领域,促进了信息技术行业对智能建筑发展的关注。同时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对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的模块化结构,在建筑内部为语音和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995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发布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这些都促进了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同年上海正式颁发了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它根据不同的需求,把智能建筑划分为三级,为智能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
对智能建筑另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来自房地产开发商,在九十年代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房地产开发商,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的时候,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于是“智能建筑”、“5A 建筑”、甚至“7A建筑”的名词出现在他们促销广告中。正是这些情况,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普及起来,在九十年代后期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西部扩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各类智能建筑已近两千多项。迅速膨胀的市场在锻炼和培养一支智能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智能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出现一些隐患。
为此建设部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个市场准入的标准,它禁止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的秩序和产品的质量。到2001年底,全国获得建设部批准颁布的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证书的单位共有905家(含国外独资企业)。其中工程设计资质257 家,系统集成商资质339家,子系统集成商资质309家。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8/361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