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强化建筑节能标准化,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上)

收录时间:2005-07-15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必须强化标准化工作。

延伸阅读:发展 工作 我国 标准化 节能

    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必须强化标准化工作。(参考《建筑中文网

    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世界能源危机以来,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积极开展节能工作。各国的节能工作大体经历了能源节约(即减少能源消耗)、能源稳定(即尽可能不增加能源而保持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即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排放等,把节能与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8.46亿吨标准煤,全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经济发展按照能源翻一番GDP翻两番初步测算,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届时,我国石油消费量需要4.5亿吨以上,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将达到 60%(2000年我国石油对国际依靠度为31%),超过美国目前对国际市场依存度58%。因此,我国能源生产与供应将会成为突出矛盾,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同时,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对环境和运输都将造成很大的压力。特别是环境,2001年全国年排放二氧化硫近2120 万吨,居世界第一位,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也仅占三分之一,流经城市的河段7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解决能源问题,必须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且与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十五”期间,我国的能源政策是: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继续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开发。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建筑耗能量占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约27.47%。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不仅城市建筑耗能而且广大农村建筑耗能必将大幅度增加,全国建筑耗能量比例还将继续呈稳步上升的势头。因此,建筑节能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对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使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对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与工作环境质量,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已取得多方面的进展。一是加强了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二是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得到加强,制定了一批建筑节能及其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三是初步建立起一支建筑节能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四是加强了建筑节能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建成了一大批建筑节能示范小区;五是开展了建筑节能相关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筑节能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产品体系;六是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与有关工业发达国家的相关机构开展了建筑节能合作与技术交流,提高了我国建筑节能政策、技术的管理水平。20多年来,建筑节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一是人们对建筑节能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观念上有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没有将建筑节能工作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转变城乡建设增长方式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全国各地区建筑节能工作发展不平衡;二是现有的管理体制与建筑节能工作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待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行政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三是建筑节能的投入过少,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缓慢,许多节能关键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四是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五是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完善、不配套,实施监管滞后,跟不上建筑节能工作发展的需要。

    按照建设部建筑节能2010年规划目标的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针,建筑节能工作要实施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用能效率,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轻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建筑热舒适条件,促进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已经进入节能50%(部分地区特别是特大城市65%)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使用功能、建筑质量和室内热环境符合小康目标的前提下,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把新建房屋建筑的能耗较大幅度地降下来,对原有建筑物有计划地进行节能改造,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根据上述要求,全国建筑节能工作要由易到难,从点到面,从北到南,从大中城市到小城市、城镇以及向广大农村扩展,从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从新建建筑开始到改造既有建筑,坚持不懈,稳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要在重视改善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加强供热采暖和空调制冷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节能,提高用能设备的整体效率;提高建筑节能的水平,逐步改善热舒适条件,使我国整个建筑节能工作逐步达到工业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面对建筑节能上述目标和任务要求,搞好建筑节能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必须强化,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二、标准化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是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有效途径。

    建筑节能,从总体上说,是通过政策指导,以节能技术和产品为基础,实现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筑的施工过程和建筑的使用等三个方面的节能目标。在这些过程中,普遍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标准是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反映,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等工程实践和工程建设管理的准则和依据。因此,标准化是实施建筑节能的技术基础和前提,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是促进和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科学依据。标准是建立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科研成果一旦为标准所采纳,必将在相应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科研成果的普遍推广和应用。20多年来,我国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各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和工厂企业及大专院校的工程科学技术人员,围绕建筑节能工作开展了广泛的科学试验和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城市供热采暖温度控制与计量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窗技术、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新型墙体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等,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批批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陆续面世。这些新的技术和成果,经过一定范围的试点和试用,纳入标准后,它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才有了依据,产品和技术的推广才有了可能,因而大大地加速了推进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2.标准是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明确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在《标准化法》中对标准确定了应有的法律属性: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并通过合同确认后按合同条款执行。2000年 2月18日,建设部令第76号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规定,建筑节能必须按强制性标准执行,违犯的要予以严格的处罚,轻则罚款,重则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2004年10月12日,建设部印发了建科[2004]17号《关于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2005年4月15日,建设部印发了建科[2005]55号《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进一步重申了严格执行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建筑节能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必须贯彻执行。这样,就为建筑节能的实现提供了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和重要手段。

    3.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也是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建筑节能标准制定过程中,编制人员可以发现其不尽完善的问题,为建筑节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目标。同时,在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反馈意见的分析,也必然对建筑节能技术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经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也会大大地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7/297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如何解决我国工程保险存在的问题

WTO“后过渡期”工程建设标准化应更上层楼

详解国外建筑节能与保温材料

详解国外建筑节能与保温材料的利用

对目前建筑节能技术工作的建议

国内建筑节能的困惑与反思

今明两年瞄准建筑节能

对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与思考

怎样才能做好企业安全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现代化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