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中国建筑将进入高强钢筋时代

收录时间:2012-03-20 10:1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徐有邻,陈国义,迟京东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经济节约的高强钢筋在我国应用比例偏小,推广进展缓慢。哪些因素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实现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的目标,亟待加强哪几方面的工作?本刊记者采访业界知名专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探究高强钢筋的推广路径。

延伸阅读:中国建筑 高强钢筋

        “335MPa级钢筋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高强高性能钢筋的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 “目前已经具备开展高强钢筋全面推广工作的前提条件,经济节约的高强钢筋将支撑我国的未来建筑。”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的话语向我们昭示:我国将迎来高强钢筋时代。目前,我国高强钢筋的应用现状怎样?在推广应用高强钢筋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阻碍?要让高强钢筋在各省市落地生根,加速推广进程,需要加强哪几方面的工作?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工程标准处处长陈国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副主编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有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首席分析师迟京东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束伟农等知名专家。(参考《建筑中文网

        现状篇

        我国高强钢筋应用比例偏小,推广进展缓慢高强钢筋是指强度级别为400MPa(俗称Ⅲ级钢筋)、500MPa的钢筋(俗称Ⅳ级钢筋)。上世纪末,国外普遍提高了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强度等级,以400MPa、500MPa强度级别作为主导受力钢筋,300MPa级作为辅助钢筋,200MPa级钢筋则被淘汰。徐有邻介绍,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应用的钢筋品种主要为HPB235、HRB335、HRB400,强度等级分别为235MPa、335MPa、400MPa,HPB235为热轧光面钢筋,HRB335、HRB400为热轧带肋钢筋。HRB335(俗称Ⅱ级钢筋)是当前国内钢筋应用的最主要品种,HRB400钢土结构设计规范》颁布实施后,房屋建筑工程中将淘汰HPB235钢筋,代之以新的HPB300热轧光面钢筋。据迟京东介绍,2009年,占钢材总产量1/6左右的钢筋总产量为1.2亿吨,其中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产量所占的比重达到31.8%;2010年钢筋总产量超过了1.41亿吨,其中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产量所占的比重达到40.4%左右。

        除广泛应用的HRB(热轧带肋)钢筋外,RRB(余热处理)钢筋、HRBF(控轧细晶粒)钢筋也将得到应用。HRB钢筋采用合金工艺生产,力学性能稳定,加工性能良好,受到普遍欢迎;RRB钢筋采用普碳钢热轧后穿水工艺生产,可减少合金元素的用量,生产成本低,国家规范建议其用作对延性等性能要求不高的构件(如基础及中、小型构件的配筋等),目前实际使用量很少;HRBF钢筋的生产工艺介于HRB钢筋和RRB钢筋之间,但目前对HRBF钢筋的材料、生产工艺改进及工程应用性能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陈国义、徐有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目前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仍旧以HRB335为主力钢筋,这一现状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相关。准确找出制约高强钢筋广泛应用的因素,才能为加快推广步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据他们分析,我国高强钢筋的推广工作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第一,政策和标准尚不配套。现阶段,国家在高强钢筋的生产和应用方面均没有相应的奖惩或优惠政策,生产企业和建筑企业推广应用高强钢筋的主动性不够。对比2002年版、2010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高强钢筋的应用方面,使用了“可、宜、应”等字眼,条文严格程度不断提高,也对应了不同时期的形势、政策要求和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但就标准条文单方面的执行力度而言,因相关条文不是强制性条文,标准实施仍不具有强制性。

        第二,应用技术相对滞后。软件、图集的设计辅助措施虽在不断完善,但仍不能完全满足高强钢筋应用的需要。在施工阶段,高强钢筋的加工、连接(包括绑扎、焊接、机械连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还会带来对相关钢筋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等问题。

        第三,生产与供应尚有缺口。在高强钢筋推广过程中,足量生产和及时供应也是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方选用了,施工方也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方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无法买到足量高强钢筋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本钢筋应用的主要原因,目前400MPa钢筋的生产问题已经解决,但500MPa钢筋推广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

        第四,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高强钢筋的价格高于普通钢筋,即使采用高强钢筋会使钢筋总用量减少,但在工程总造价方面优势并不一定明显,特别是对处于推广期的500MPa钢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对工程造价敏感的建设方而言,可能的造价增加会变成一种负担。在缺乏政策或标准强制推行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方同样缺乏推广的积极性。

        第五,其他行业应用习惯带来的影响。铁路、交通、水利、港口、电力等行业也是钢筋应用大户,各行业横向对比,房屋建筑工程在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方面是最积极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列入的受力钢筋只有Q235(HPB235)和HRB335,所以我国铁路桥梁结构中很少采用HRB400钢筋。水利工程由于工地所在地偏远,钢筋采购难度大,且较多应用32mm及以上的大直径钢筋,也很少采用HRB400钢筋。

        陈国义进一步分析说,目前,对全国高强钢筋的产能区域分布情况不了解,对钢厂方面要做的技术研发等准备工作需要多长时间也不掌握,这可能影响推广工作总体目标的确定和具体计划的实施。合理的生产与供应布局,这也是推广工作重要的影响因素。

        前景篇

        推动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日前召开的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协调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之一。

        迟京东对记者说,按照到“十二五”末,全国高强钢筋使用比例达到建筑用钢的80%计算,每年可减少钢材消耗1000万吨左右,增加钢铁工业经济效益近150亿元,减少铁矿石消耗1500万吨左右,减少能源消耗600万吨标准煤。同时,还可以配合高标号水泥的使用,提高建筑的质量和性能。另外,利用这一契机,可以指导钢铁生产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进行结构调整,推进钢铁材料升级换代。

        徐有邻指出,400MPa、500MPa级高强钢筋普遍应用后,对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可以减少钢筋用量,钢筋工程施工量也会随之减少。同时可以改善混凝土结构中节点、基础等部位钢筋密集分布的现状,有利于混凝土浇筑,并提高施工质量。

        根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每年使用1亿多吨钢筋,如果其中有50%采用HRB400、HRB500高强钢筋,则可使建筑工程中钢筋的用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8%,每年可节省500万吨~800万吨钢材,并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钢筋用量减少,可以缓解原材料生产、加工、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行业的压力,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目前,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14%,而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4.71%,工业废水、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0%、15%和10%,平均生产1吨钢要排放2吨左右的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二氧化硫、热量、废气、废渣、粉尘、污泥和其它污染物。每节约1吨钢筋,就会少排放很多的有害物质。

        样板引路,大规模试点工作将展开

        徐有邻介绍说,近年来,HRB400钢筋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HRB400钢筋的用量已达到建筑钢筋总用量的1/3左右,在国内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应用比例已达50%以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直对高强钢筋的应用十分重视,在钢铁行业推出500MPa级高强钢筋产品后,就要求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应用研发工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合承担的课题研究等工作,组织国内设计、施工、科研等相关单位,开展了500MPa 级钢筋基本性能与构件力学性能的研究;与相关钢铁企业联合,在部分省市开展500MPa级钢筋工程试应用工作,包括试设计与工程应用,为500MPa级钢筋的工程应用积累经验。

        20 05年5月,河南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暂行的500MPa级高强钢筋设计规定,正式开始工程试设计。2006年该省使用首钢生产的HRB500钢筋建成了第一栋以500MPa级为主导钢筋的高层结构住宅试点工程—郑州华林都市家园68号楼。之后,山东、辽宁、河北、北京等省市先后制订暂行设计规定,开始工程试点应用。

        承钢集团生产的HRB500钢筋已用于京津城际铁路。在河北钢铁集团下属唐钢、承钢等企业的努力下,河北省建设厅确提出“限制使用HRB335、HPB235钢筋,优先使用HRB400钢筋,积极推荐使用HRB500钢筋”。河北省科技厅也立项了HRB500钢筋应用研究课题。河北省这一由钢厂主导的推广应用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203/1511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价值缺失

绿色建筑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研究与实施进展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