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三凯高速公路寨头隧道设计、施工、病害的思考

收录时间:2009-08-23 08:1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薛文勋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隧道施工在“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的施工思路指导下,根据实际围岩变化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在浅埋段,一般地质条件较差,易受地表因素影响。此时隧道施工难度主要表现为成洞困难,常发生塌方

延伸阅读:思考 施工 病害 隧道

【摘 要】隧道施工在“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的施工思路指导下,根据实际围岩变化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在浅埋段,一般地质条件较差,易受地表因素影响。此时隧道施工难度主要表现为成洞困难,常发生塌方、冒顶事故、边仰坡开挖后易发生坍塌,在洞内由于围岩的变化需调整支护参数、施工方案,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是控制病害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包括施工季节的选择、开挖顺序的确定、防护工程的及时实施等方面。加强施工中动态监测,采用信息施工法,可以有效地指导施工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及可靠性。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寨头隧道施工就是其中的一例,在这方面取得一点经验,现谈谈体会。
    【关键词】隧道 施工 病害 思考
   
    一、工程概况
   
    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属国道主干线上海至瑞丽公路在贵州境内的一部份,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为24.5米,设计时速为80km/h,隧道较多,寨头隧道为其中的一座,寨头隧道为联拱隧道,单洞限界净宽:2×3.75m车行道 2×0.5m路缘带 2×0.25m余宽 0.75m检修道=9.75m。限界净高:5.0m。路面横坡:单面横坡3%。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隧道桩号为:K74 420~K74 765,隧道长度为:345米。
    寨头隧道属三凯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原线路设计中里程为K74 510~ 760,全长250m,连拱隧道,在K74 510~ 560段,采用暗挖形式通过高陡自然斜坡,衬砌形式采用II类加强衬砌,K74 560~ 600段为明洞。后经地质勘察证实,K74 420~ 560段为一老滑坡体,K74 420~ 510段的滑体已滑走,自然地形较陡,如按设计坡率刷方,将出现70~90m的高边坡,K74 510~ 560段的滑体尚未发生大滑动,在地形上形成一山脊。鉴于这种情况,有关设计单位对此段进行了设计变更,在确定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①K74 510~ 560段隧道位于老滑坡残留体上;②出现高边坡;③线路左侧下部为一小学,如果进行刷方,施工爆破产生的飞石和危石威胁学生安全,小学搬迁费用大。经多方论证,决定将隧道向三穗方向延长90m,即隧道进口的线路里程改为K74 420,延长隧道形式采用抗偏压框架和抗偏压挡墙;另外对K74 510~ 560段的滑体设置抗滑桩进行支挡,具体工程措施如下:(1)K74 420~ 560段地表注浆:在该段范围内采用地表注浆进行预加固,沿线路长140m,垂直线路宽34.3m,加固深度4~10m。(2)K74 485~ 520段抗滑桩:在距右线隧道中线右侧10m处设置一排抗滑桩,共计8根,桩身截面为2m×3m,桩中至中间距5m,桩长28~35m,抗滑桩顶采用地梁连接成整体。(3)K74 420~ 500段抗偏压框架:左线采用抗偏压框架,右线仍采用暗挖隧道。抗偏压框架具体设计为:①外墙:承载桩为基础,桩间设置30cm厚的挡渣板,桩与桩采用地梁连接,地梁上施做外墙,桩间外墙采用拱形连接,外墙顶宽1m,胸坡1:0.3,底宽4.24m,高10.8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②内墙:由1.5m×2.5m的中墙桩与中墙挡板、外加30cm厚的防水墙组成;③顶板:顶板为跨度11.4m、厚1m的钢筋混凝土板;④底板:底板为跨度11.4m、厚1.2m的钢筋混凝土板。(4)K74 500~ 535段抗偏压挡墙:K74 500~ 535段左幅隧道因地形原因处于偏压状态,所以在隧道外侧设置抗偏压挡墙结构。抗偏压挡墙采用矩形承载桩作基础,桩间设置挡渣板,桩与桩之间采用地梁连接,在地梁上设置挡墙。隧道采用暗挖法施工。
    2003年4月隧道自出口向进口方向开始单向掘进,至2004年6月,K74 600~ 760段隧道贯通,K74 560~ 600段的明洞基础形成,随即开始K74 510段中导洞的开挖工作,至2004年8月,中导洞开挖了20m。受中导洞开挖和自然降雨的影响,加之K74 485~ 520段抗滑桩尚未施工,K74 510~ 560段的老滑坡残留体出现变形迹象,在距线路中线60m的右侧山坡上出现一长50m、宽3~6cm的贯通裂缝,2004年10月,坡体变形加速,中导洞混凝土开始开裂、掉块。根据坡体变形情况,设计单位对设计进行变更,主要内容有:①调整原设计变更中抗滑桩,抗滑桩位置向山侧平移5m,范围调整为K74 485~ 565,抗滑桩数量调整为14根,桩截面调整为2.2m×3.4m,桩长32~55m;②在K74 535~ 560段隧道开挖轮廓线左侧增设一排抗滑桩,共计5根,桩身截面为2m×3m,桩中至中间距6m,桩长30m;③为尽快稳定山体和保障抗滑桩的施工安全,在抗滑桩靠山侧的坡面上增设预应力锚索框架,共计24片,96根预应力锚索。至2005年8月,抗滑桩与预应力锚索框架施工完毕, 坡体趋于稳定,隧道转入正常开挖。
    三凯高速公路寨头隧道设计、施工、病害的思考
    综合治理平面图
   
    二、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地形、地貌:寨头隧道位于台烈镇寨头村北面,地处贵州高原东部苗岭山区。隧道进、出口高程分别为698、692米,隧道轴线峰顶高程为710~740米。由元古界上板溪群清水江组第三段板岩等变质形成的峰丛及沟谷,属构造剥蚀的由浅变质岩组成的中低山地貌。隧道轴线由近北东向至南西向沿山体斜坡横穿山脊,其南东南为斜坡地形,植被发育。
    2.不良地质现象:隧道进口段位于山体斜坡上,坡度较陡,冲沟中有一较厚堆积体,其成分主要为残坡积强风化板岩碎块及砂质粘土,厚约0~20米。碎石约占55~70%,块径为2~10厘米。
    3.工程地质评价:隧道工程区附近岩土构成情况,可分为两个区,即I、II区。其中I区主要为冲沟、山脊、斜坡等地段,其上覆盖层为残坡积碎石土,厚度为0.50~10.00米,下伏基岩为元古界上板溪群清水江组第三段(Ptbnbq3)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层状板岩及变余砂岩;II区主要为河谷、河漫滩、山间平地等地段,其上覆地层主要为冲洪积卵石土及耕土等组成,基岩为元古界上板溪群清水江组第三段(Ptbnbq3)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层状板岩。
   
    三、施工中遇见问题治理对策与工程措施
   
    1.治理对策与工程措施
    寨头隧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主要采用了“减、锚、挡、固、疏”等手段,即清方减载与锚固支挡相结合,辅以灌浆加固和截排地表水、疏排地下水。工程措施主要有:锚索框架(锚墩)、挂网喷锚、抗滑桩(锚索抗滑桩)、桩板墙、灌浆加固、大管棚、超前小导管等,下面就各种工程措施简述如下:
    (1)清方减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清方减载是较为经济的一种措施。但由于隧道附近边坡的自然坡度较陡,一般为20~50°,过度的清方又会增大边坡高度,往往会出现“搬山头”现象,大大增加坡面防护的工程量,同时对自然植被破坏较大,所以采取这种措施时,应把握好尺度,要进行各种方案的比选取。
    (2)预应力锚索:岩土锚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成熟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诸多领域,它具有可提供大吨位的主动力、工程布置灵活、经济、施工方便等优点,在三凯高速公路的滑坡治理和高边坡加固中大量使用,尤其是在滑坡的剪出口较高或有多层滑带时,效果较为明显;在预应力锚索端部一般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锚墩作为反力装置;在治理大型地质灾害时,一般与(锚索)抗滑桩组合使用。(3)(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大型的支挡工程措施,是治理滑坡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锚索抗滑桩,其受力合理,截面小,能提供较大的抵抗力。与预应力锚索框架组合使用,在坡脚设置(锚索)抗滑桩,上部设置预应力锚索框架,这种组合在工程实际中十分常见,事实证明是经济合理的,例如k74 410---k74 700边坡病害治理。 (4)灌浆加固:在坡体松散或坡体由坍塌体组成,无法形成设计坡面时,可采用此方法。边坡开挖之前,预先在自然坡面上打孔注水泥浆,对坡体进行加固;但因灌浆效果不易评价,应用时一般只作为辅助工程,例如k74 410---k74 700边坡病害治理。
    2.隧道病害分析
    (1)隧道进、出口病害
    隧道进、出口发生的病害较多,隧道开挖仰坡和进洞时产生了大量的变形破坏,如寨头隧道进、出口,病害导致隧道中导洞或初衬产生变形、开裂甚至垮塌的现象。多数病害的发生都和坡体自身结构密切相关,而与是否采用隧道方式关系不大,因在隧道进、出口段,隧道开挖和路堑边坡开挖对坡体稳定的影响基本相同。
    在隧道进、出口地质病害中,其危害的表现形式一般是隧道洞身混凝土强度不足以抵挡外力出现变形、开裂现象。产生外力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三种:①坡体不稳定,(工程)滑坡变形产生的推力;②自然地形导致的偏压力;③围岩条件差,坡体内部自身重力引起的围压力。治理此类病害时,针对外力产生的三种原因,也可分为三种对策:①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等锚固、支挡措施消除坡体变形对隧道洞身的影响;②采用抗偏压隧道结构形式;③调整隧道支护参数,使之与围岩特性相匹配。常见的工程措施一般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抗偏压框架(挡墙)、注浆、超前支护等。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8/1400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触摸项目管理的主动脉-新时期完善规范施工项目管理的思考

设计与施工中若干常见病害的防治对策

新白岩寨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

牛岭界隧道过软基段的施工处理技术

炭质片岩地质隧道施工变形控制

浅议防水板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小关大跨度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隧道通风、散烟系统设计及动态管理

盾构隧道信息化施工实时远程管理系统的建设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