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浅析一次成型现浇U型防渗渠施工技术要点
栏目最新
- 东莞至惠州城际铁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施工技术
-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五个控制要点
-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和防止措施
- 地下停车场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
- 试析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综合预报技术案例分析
- 预制块镶面现浇混凝土隧道洞门施工方法
- 建筑施工模板应用技术简析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解决了预制U型渠固定架易变形问题也省略了中途转运的工序,提高了渠身的防冻胀能力。具有现场浇筑、震捣一致、衬砌均匀、一次成型、表面光滑、操作方便优点。
论文关键词:一次成型;现浇;U型防渗渠;技术
论文摘要: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解决了预制U型渠固定架易变形问题也省略了中途转运的工序,提高了渠身的防冻胀能力。具有现场浇筑、震捣一致、衬砌均匀、一次成型、表面光滑、操作方便优点。
自2004年农业开发立项以来,我县共推广一次成型现浇U型防渗渠69km,发展节水灌溉水浇地25 000多亩,节水40%左右,节省投资160万元,效益显著。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不但对传统浆砌块石渠形式上进行了改革,而且对预制U型渠的不足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它解决了预制U型渠固定架易变形问题也省略了中途转运的工序,提高了渠身的防冻胀能力。具有现场浇筑、震捣一致、衬砌均匀、一次成型、表面光滑、操作方便优点。在多年的节水防渗渠推广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节水防渗渠的施工及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建筑材料的要求
1.1水泥标号明确,质量经过鉴定(批量应有质保书),符合要求者方可使用。常用水泥标号有325#、425#或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水泥不准露天堆放,水泥贮存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应视实际情况降低标号使用(贮存三个月强度降低20%)。
1.2沙子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则,要求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含泥量不超过3%,否则应淘洗干净,方便使用。混凝土配料宜选用中、粗砂,砂浆可以采用细沙。
1.3石子选用质地坚硬、有棱角、表面粗糙的块状碎石,石子粒径应符合级配标准,清洁干净,石子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断面厚度最小尺寸的1/4。
1.4水凡适合饮用的自来水和天然水均可使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沼泽水和含盐量高的水不得用于拌制和养护混凝土。
2 施工要求
2.1应根据测量放线,进行渠道基槽的挖、填和修整,清除
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施工断面允许偏差值
工程范围内的树根、淤泥、腐殖土和污物,严格控制渠道基槽断面的高程、尺寸和平整度,其偏差值应满足下表的要求。2.2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按照规划及结构尺寸进行放线,采用机械或人工培模,利用大样板修整模的尺寸,要求培模夯打密实,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层厚不大于20cm,干容重不低于1.55t/m3。土模成型一应尽快浇筑,不能及时若浇筑,必须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风吹、日晒、雨淋损坏模型。
2.3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要分期分批取样检验。使用材料的配合比,应随时抽检复查,施工的各道程序应严格检查验收,施工中的各种材料的称量偏差值为水泥±2%,黄沙±3%,碎石±3%。
2.4现浇渠道施工宜在温暖季节施工。日平均气温5 ℃以下或最低气温在-3 ℃以下混凝土施工应按《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低温季节施工的要求进行。日平均气温低于-5 ℃时,应停止施工。
2.5拌制混凝土应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配料,不得擅自更改。应坚持筐筐过磅称量,不得采用只称一筐顺自目估的不严格配料方法。混凝土采用机械拌和时,净拌时间不得低于2min,当采用人工拌合时要求做到干拌3遍湿拌3遍,待颜色一致方可使用。
2.6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混凝土应随拌随用如发生离析、严重泌水、漏浆、塌落度降低等问题时,应在浇筑现场重新拌合,若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应按废料处理。混凝圭凝结时间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分钟)
2.7浇筑混凝土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处理。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凿毛,在继续浇筑之前用水冲洗干净,湿润后在表面铺上10~15mm的水泥砂浆1层,其标号及水泥品种与被处理的混凝土相同。
2.8在雨季中施,下雨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覆盖,防止雨水对新浇混凝土的冲涮。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即应加以覆盖和洒水养护,干硬生混凝土应于浇筑完毕后立即覆盖并洒水保持表面湿润。养护日期如是水泥时不得少于7昼夜,如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不得少于14昼夜,对于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昼夜。
2.9现浇防渗渠施工时混凝土标号应大于150#,石子粒径不大于2cm,水灰比控制在0.60~0.65之内。对施工中局部出现的蜂窝、麻面、等缺陷应及时用水泥砂浆由人工压板进行修补、复原。并对混凝土进行一到二次收面压光。要求收面后的混凝土渠道表面平整光滑,无外露石子和裂缝等不良缺陷。
3 伸缩缝处理
一般现场浇筑的素混凝土时,纵横向均为3~5m,主要原料为沥青砂浆、焦油塑料胶泥和塑料止水带等。在伸缩缝采用梯形或矩形缝时,缝口宽度为1.50~2.50cm。填料宜采用粘结力强,变形性能大且耐老化的材料如焦油、塑料胶泥或部分填入焦油塑料胶泥,上部用沥青砂浆或水泥砂浆灌制。 来源: 《建筑中文网》.
论文摘要: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解决了预制U型渠固定架易变形问题也省略了中途转运的工序,提高了渠身的防冻胀能力。具有现场浇筑、震捣一致、衬砌均匀、一次成型、表面光滑、操作方便优点。
自2004年农业开发立项以来,我县共推广一次成型现浇U型防渗渠69km,发展节水灌溉水浇地25 000多亩,节水40%左右,节省投资160万元,效益显著。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不但对传统浆砌块石渠形式上进行了改革,而且对预制U型渠的不足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它解决了预制U型渠固定架易变形问题也省略了中途转运的工序,提高了渠身的防冻胀能力。具有现场浇筑、震捣一致、衬砌均匀、一次成型、表面光滑、操作方便优点。在多年的节水防渗渠推广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节水防渗渠的施工及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建筑材料的要求
1.1水泥标号明确,质量经过鉴定(批量应有质保书),符合要求者方可使用。常用水泥标号有325#、425#或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水泥不准露天堆放,水泥贮存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应视实际情况降低标号使用(贮存三个月强度降低20%)。
1.2沙子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则,要求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含泥量不超过3%,否则应淘洗干净,方便使用。混凝土配料宜选用中、粗砂,砂浆可以采用细沙。
1.3石子选用质地坚硬、有棱角、表面粗糙的块状碎石,石子粒径应符合级配标准,清洁干净,石子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断面厚度最小尺寸的1/4。
1.4水凡适合饮用的自来水和天然水均可使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沼泽水和含盐量高的水不得用于拌制和养护混凝土。
2 施工要求
2.1应根据测量放线,进行渠道基槽的挖、填和修整,清除
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施工断面允许偏差值
工程范围内的树根、淤泥、腐殖土和污物,严格控制渠道基槽断面的高程、尺寸和平整度,其偏差值应满足下表的要求。2.2一次成型现浇防渗渠按照规划及结构尺寸进行放线,采用机械或人工培模,利用大样板修整模的尺寸,要求培模夯打密实,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层厚不大于20cm,干容重不低于1.55t/m3。土模成型一应尽快浇筑,不能及时若浇筑,必须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风吹、日晒、雨淋损坏模型。
2.3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要分期分批取样检验。使用材料的配合比,应随时抽检复查,施工的各道程序应严格检查验收,施工中的各种材料的称量偏差值为水泥±2%,黄沙±3%,碎石±3%。
2.4现浇渠道施工宜在温暖季节施工。日平均气温5 ℃以下或最低气温在-3 ℃以下混凝土施工应按《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低温季节施工的要求进行。日平均气温低于-5 ℃时,应停止施工。
2.5拌制混凝土应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配料,不得擅自更改。应坚持筐筐过磅称量,不得采用只称一筐顺自目估的不严格配料方法。混凝土采用机械拌和时,净拌时间不得低于2min,当采用人工拌合时要求做到干拌3遍湿拌3遍,待颜色一致方可使用。
2.6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混凝土应随拌随用如发生离析、严重泌水、漏浆、塌落度降低等问题时,应在浇筑现场重新拌合,若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应按废料处理。混凝圭凝结时间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分钟)
2.7浇筑混凝土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处理。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凿毛,在继续浇筑之前用水冲洗干净,湿润后在表面铺上10~15mm的水泥砂浆1层,其标号及水泥品种与被处理的混凝土相同。
2.8在雨季中施,下雨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覆盖,防止雨水对新浇混凝土的冲涮。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即应加以覆盖和洒水养护,干硬生混凝土应于浇筑完毕后立即覆盖并洒水保持表面湿润。养护日期如是水泥时不得少于7昼夜,如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不得少于14昼夜,对于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昼夜。
2.9现浇防渗渠施工时混凝土标号应大于150#,石子粒径不大于2cm,水灰比控制在0.60~0.65之内。对施工中局部出现的蜂窝、麻面、等缺陷应及时用水泥砂浆由人工压板进行修补、复原。并对混凝土进行一到二次收面压光。要求收面后的混凝土渠道表面平整光滑,无外露石子和裂缝等不良缺陷。
3 伸缩缝处理
一般现场浇筑的素混凝土时,纵横向均为3~5m,主要原料为沥青砂浆、焦油塑料胶泥和塑料止水带等。在伸缩缝采用梯形或矩形缝时,缝口宽度为1.50~2.50cm。填料宜采用粘结力强,变形性能大且耐老化的材料如焦油、塑料胶泥或部分填入焦油塑料胶泥,上部用沥青砂浆或水泥砂浆灌制。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4/1245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