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浅谈平房建筑的整体移位技术
栏目最新
- 东莞至惠州城际铁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施工技术
-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五个控制要点
-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和防止措施
- 地下停车场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
- 试析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综合预报技术案例分析
- 预制块镶面现浇混凝土隧道洞门施工方法
- 建筑施工模板应用技术简析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近年来,建筑整体移位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根据建筑物周围条件与规划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整体移位,使其得以保留,取得理想的效果,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针对平房建筑整体移位技术进行论述。
摘 要:近年来,建筑整体移位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根据建筑物周围条件与规划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整体移位,使其得以保留,取得理想的效果,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针对平房建筑整体移位技术进行论述。(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平房建筑;整体移位;技术
1 特点
(1)建(构)筑物不需拆除,保持其上部结构原状,保留或恢复其使用功能。
(2)在整体水平移位中,应用组合式下走道板及活动反力支座能灵活拆装,重复利用;在需转向移位时,可进行局部换向操作,做到安全可靠,方便换向。
(3)采用液压推进系统及组合式下走道板,可有效地提高工效,缩短工期,降低工程费用。
2 工艺原理
(1)利用先施工的托换梁作为一个托架,利用在托架与基础或平移轨道之间安置的行走机构,在外加动力推动下进行水平向移位;或利用在托架与基础之间安置的顶升机构进行垂直向移位。
(2)托换梁将建筑物沿某一水平面切断,形成一个平面托架,将上部结构荷重转移至托架上,使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形成一个可移位的整体。托换梁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段施工组成。
(3)在托换梁与基础或平移轨道之间安置滚轴,当施加的外加动力克服阴力后,即可实施水平向移位。在建筑物与就位处之间设置临时平移轨道,在就位处建造永久性基础,使建筑物水平向移位至就位处。
(4)在托换梁与基础之间安置千斤顶后,当顶升力大于建筑物总荷重时,即可实施垂直直向移位。
(5)建筑物就位后进行可靠的连接处理。
3 施工要点
3.1托换梁的施工
利用人工或机械在整体移位要求的某一水平面上将建梁底进行处理后,在单元梁段内绑扎钢筋,支撑,浇筑混凝土,完成一个单元梁段。各单元梁段之间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道封闭的托换梁——托架。
(1)托换染单元的划分。单元梁段越长,其连接处理越少,可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施工工效,并可提高托换染的整体墙壁体开凿长度不可能无限制增加,一般应根据建筑物层数、楼面结构、墙体承重的主次关系、砌体本身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墙壁体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长度一般在1500~2000mm之间。交叉墙壁体处为一个独立单元,各单元梁段应间隔施工,相邻单元梁段混凝土强度达到砌体强度后才能施工。
(2)单元梁段的连接。单元梁段之间主筋采用双面焊接,其施工缝的处理,应严格按相关施工规范执行,后浇单元梁段浇捣混凝土前,应清除施工缝表面的垃圾、水泥薄膜及表面松动的砂石和软弱的混凝土层,同时还要将表面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浇水润湿,一般润湿时间不少于24h。在垂直移位时其千斤顶位置应避开施工缝位置,一般应设置在单元梁段中部。
(3)单元梁段的混凝土浇捣。单元梁段梁顶面应保证与墙体密实连接。支模,应采用嗽叭口,并超灌200mm高混凝土。
(4)框架柱的托换。框架柱托换施工时应间隔进行,为了保持原框架的柱网尺寸,应在切断柱子前,设置水平杆件定位。相邻柱不得同时托换。必要时应设置临时支撑措施,如采用砖柱或钢管支撑。由于框架柱主要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其托换依靠后浇牛腿实现,因此,后浇牛腿应考虑新旧混凝土的协调工作,在钢筋布置、钢筋锚固或焊接长度方面加强处理措施。
3.2整体水平向移位(整体平移)
(1)行走机构的安置。根据工序分前置式和后置式两种。前置式在托换梁施工时安置,随托换梁施工进行。后置式在托换梁施工完成,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整体垂直移位,使托换梁与基础间有一定的空间,从而进行一次性整体安置。
前置式行走机构施工时,托换梁单元梁段划分应考虑行走机构中行走道板长度,并保证走道板水平一致。后置式行走机构施工时,由于垂直移位需要,应预留机械千斤顶顶升洞并保证一定的洞口高度。其预留洞口数量应根据建筑物总荷重计算确定。
行走机构中的滚轴需承受上部全部荷重,其根数与间距应根据建筑物荷重确定,滚轴材料考虑远距离移位或多次重复使用,一般选用实心钢滚轴。后置式行走机构施工时,行走机构安装完成后建筑物需进行整体下降处理,其千斤顶操作应统一均衡,防止局部千斤顶超载发生破坏。
(2)外加动力施加。应优先采用液压千斤顶系统,对千斤顶与压力表进行的配套校验。外加动力按实际作用点分配,其分配原则为:施加在各作用点的外国动力必须与建筑物上部结构传至托换梁的重力成正比。外加动力作用点必须尽可能与建筑物各轴线重合,全用点分布应根据托换梁布置综合考虑,以对称均匀为原则。
(3)上下走道板间水平误码率差及处理措施。建筑物在托换时一般分成几十个单元进行施工,必定存在一定的累计误差。实际施工误差最大值可达20mm。其处理措施主要是加强水准测量,反复校核,多点校准。对于远距离水平移位,在条件许可时,优先采用后置行走机构,其水平误码率差可在安置行走机构时利用垫层调整。
(4)整体移位偏位及矫正。由于上下走道板之间局部存在不平行,产生滚轴受力不均,在移位时引起滚轴与轨道板轴线不垂直,其结果导致建筑物在移痊时偏位。出现偏位后,应根据偏位方向统一利用滚轴进行矫正。移位时应进行监测,及时矫正偏差,防止偏位过大。
(5)转向时行走机构置换。需要在整体水平移位中进行方向转换时,可采用置换行走机构方法完成。平移轨道在换向区应顾留千斤顶孔洞,建筑物到位后可采用机械式千斤顶进行局部或整体顶升,对行走机构采取局部换向置换,当行走机构换向完成后,可采用局部或整体下降方法,卸除千斤顶荷载,使托换梁支承在行走机构上。
3.3整体垂直移位(整体顶升)
(1)顶升机构。顶升机构由机械式螺旋千斤顶与支承垫箱、铁板等组成,局部可采用液压千斤顶辅助操作。
(2)顶升点布置原则。可根据线荷载分布或集中力位置来布置,在混合结构中一般千斤顶间距为1.5~1.7m,沿墙壁体分布,墙体洞口处应避开,荷载相对集中处可适当加密或换用工作荷载大的千斤顶,在框架结构中千斤顶布置主要集中在柱周围,在条件允许时,可在柱底布置千斤顶。
(3)顶升操作。应保证千斤顶同步顶升和支垫稳固。当累计顶升高度超过千斤顶行程时,应对千斤顶进行回程,回程时应注意相邻千斤顶不得同步进行,回程前应先用楔块进行支撑垫保护,并保证受力平稳。顶升累计在设计高度后,应立即在主要受力部位用垫块支承,并迅速进行结构连接处理。待结构连接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分批除千斤顶。
(4)顶升监测。各个顶升点应设置顶升分量标尺,其最大分量不超过10mm,顶升时统一指挥,每次各顶升点应达到所村求的顶升分量值,以防产生误差,导致上部结构变形。顶升时设置水准仪和经纬仪进行观测,以控制建筑物倾斜。
3.4整体移位后的连接处理
(1)承重墙壁体的连接。应采用不低于原墙壁体要求的砌体材料,新砌墙壁体顶部与托换梁底之间砌筑砂浆应饱满,如间隔小于或等于砖厚度时,应采用细石混凝土灌填密实。
(2)在整体垂直移位中,由于顶升到位后千斤顶不可能一次性拆除,墙体砌筑不可能一次砌筑完成,一般需分2~3次砌筑,相邻墙体搭接砌筑质量无法保证时,可采用浇捣素混凝土,以保证墙壁体整体性。
(3)框架柱的连接整体水平移位就位后,当柱底与基础面间隙较小时,可采用预埋钢筋焊接,间距较大有一定高度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接;整体垂直移位后,其连接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处理。当柱主筋每边不多于4根时,其连接采用主筋上下焊接、连接区箍筋加密、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当柱主筋每边多于4根时,除上述处理外,应对该段柱进行局部加固处理,可采用加大截面法或外包钢加固法。应注意混凝土浇捣质量,防止新旧混凝土之间产生隔缝。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Z].
[2]张新中,张宗敏,武宗良.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2007,38(6).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平房建筑;整体移位;技术
1 特点
(1)建(构)筑物不需拆除,保持其上部结构原状,保留或恢复其使用功能。
(2)在整体水平移位中,应用组合式下走道板及活动反力支座能灵活拆装,重复利用;在需转向移位时,可进行局部换向操作,做到安全可靠,方便换向。
(3)采用液压推进系统及组合式下走道板,可有效地提高工效,缩短工期,降低工程费用。
2 工艺原理
(1)利用先施工的托换梁作为一个托架,利用在托架与基础或平移轨道之间安置的行走机构,在外加动力推动下进行水平向移位;或利用在托架与基础之间安置的顶升机构进行垂直向移位。
(2)托换梁将建筑物沿某一水平面切断,形成一个平面托架,将上部结构荷重转移至托架上,使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形成一个可移位的整体。托换梁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段施工组成。
(3)在托换梁与基础或平移轨道之间安置滚轴,当施加的外加动力克服阴力后,即可实施水平向移位。在建筑物与就位处之间设置临时平移轨道,在就位处建造永久性基础,使建筑物水平向移位至就位处。
(4)在托换梁与基础之间安置千斤顶后,当顶升力大于建筑物总荷重时,即可实施垂直直向移位。
(5)建筑物就位后进行可靠的连接处理。
3 施工要点
3.1托换梁的施工
利用人工或机械在整体移位要求的某一水平面上将建梁底进行处理后,在单元梁段内绑扎钢筋,支撑,浇筑混凝土,完成一个单元梁段。各单元梁段之间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道封闭的托换梁——托架。
(1)托换染单元的划分。单元梁段越长,其连接处理越少,可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施工工效,并可提高托换染的整体墙壁体开凿长度不可能无限制增加,一般应根据建筑物层数、楼面结构、墙体承重的主次关系、砌体本身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墙壁体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长度一般在1500~2000mm之间。交叉墙壁体处为一个独立单元,各单元梁段应间隔施工,相邻单元梁段混凝土强度达到砌体强度后才能施工。
(2)单元梁段的连接。单元梁段之间主筋采用双面焊接,其施工缝的处理,应严格按相关施工规范执行,后浇单元梁段浇捣混凝土前,应清除施工缝表面的垃圾、水泥薄膜及表面松动的砂石和软弱的混凝土层,同时还要将表面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浇水润湿,一般润湿时间不少于24h。在垂直移位时其千斤顶位置应避开施工缝位置,一般应设置在单元梁段中部。
(3)单元梁段的混凝土浇捣。单元梁段梁顶面应保证与墙体密实连接。支模,应采用嗽叭口,并超灌200mm高混凝土。
(4)框架柱的托换。框架柱托换施工时应间隔进行,为了保持原框架的柱网尺寸,应在切断柱子前,设置水平杆件定位。相邻柱不得同时托换。必要时应设置临时支撑措施,如采用砖柱或钢管支撑。由于框架柱主要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其托换依靠后浇牛腿实现,因此,后浇牛腿应考虑新旧混凝土的协调工作,在钢筋布置、钢筋锚固或焊接长度方面加强处理措施。
3.2整体水平向移位(整体平移)
(1)行走机构的安置。根据工序分前置式和后置式两种。前置式在托换梁施工时安置,随托换梁施工进行。后置式在托换梁施工完成,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整体垂直移位,使托换梁与基础间有一定的空间,从而进行一次性整体安置。
前置式行走机构施工时,托换梁单元梁段划分应考虑行走机构中行走道板长度,并保证走道板水平一致。后置式行走机构施工时,由于垂直移位需要,应预留机械千斤顶顶升洞并保证一定的洞口高度。其预留洞口数量应根据建筑物总荷重计算确定。
行走机构中的滚轴需承受上部全部荷重,其根数与间距应根据建筑物荷重确定,滚轴材料考虑远距离移位或多次重复使用,一般选用实心钢滚轴。后置式行走机构施工时,行走机构安装完成后建筑物需进行整体下降处理,其千斤顶操作应统一均衡,防止局部千斤顶超载发生破坏。
(2)外加动力施加。应优先采用液压千斤顶系统,对千斤顶与压力表进行的配套校验。外加动力按实际作用点分配,其分配原则为:施加在各作用点的外国动力必须与建筑物上部结构传至托换梁的重力成正比。外加动力作用点必须尽可能与建筑物各轴线重合,全用点分布应根据托换梁布置综合考虑,以对称均匀为原则。
(3)上下走道板间水平误码率差及处理措施。建筑物在托换时一般分成几十个单元进行施工,必定存在一定的累计误差。实际施工误差最大值可达20mm。其处理措施主要是加强水准测量,反复校核,多点校准。对于远距离水平移位,在条件许可时,优先采用后置行走机构,其水平误码率差可在安置行走机构时利用垫层调整。
(4)整体移位偏位及矫正。由于上下走道板之间局部存在不平行,产生滚轴受力不均,在移位时引起滚轴与轨道板轴线不垂直,其结果导致建筑物在移痊时偏位。出现偏位后,应根据偏位方向统一利用滚轴进行矫正。移位时应进行监测,及时矫正偏差,防止偏位过大。
(5)转向时行走机构置换。需要在整体水平移位中进行方向转换时,可采用置换行走机构方法完成。平移轨道在换向区应顾留千斤顶孔洞,建筑物到位后可采用机械式千斤顶进行局部或整体顶升,对行走机构采取局部换向置换,当行走机构换向完成后,可采用局部或整体下降方法,卸除千斤顶荷载,使托换梁支承在行走机构上。
3.3整体垂直移位(整体顶升)
(1)顶升机构。顶升机构由机械式螺旋千斤顶与支承垫箱、铁板等组成,局部可采用液压千斤顶辅助操作。
(2)顶升点布置原则。可根据线荷载分布或集中力位置来布置,在混合结构中一般千斤顶间距为1.5~1.7m,沿墙壁体分布,墙体洞口处应避开,荷载相对集中处可适当加密或换用工作荷载大的千斤顶,在框架结构中千斤顶布置主要集中在柱周围,在条件允许时,可在柱底布置千斤顶。
(3)顶升操作。应保证千斤顶同步顶升和支垫稳固。当累计顶升高度超过千斤顶行程时,应对千斤顶进行回程,回程时应注意相邻千斤顶不得同步进行,回程前应先用楔块进行支撑垫保护,并保证受力平稳。顶升累计在设计高度后,应立即在主要受力部位用垫块支承,并迅速进行结构连接处理。待结构连接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分批除千斤顶。
(4)顶升监测。各个顶升点应设置顶升分量标尺,其最大分量不超过10mm,顶升时统一指挥,每次各顶升点应达到所村求的顶升分量值,以防产生误差,导致上部结构变形。顶升时设置水准仪和经纬仪进行观测,以控制建筑物倾斜。
3.4整体移位后的连接处理
(1)承重墙壁体的连接。应采用不低于原墙壁体要求的砌体材料,新砌墙壁体顶部与托换梁底之间砌筑砂浆应饱满,如间隔小于或等于砖厚度时,应采用细石混凝土灌填密实。
(2)在整体垂直移位中,由于顶升到位后千斤顶不可能一次性拆除,墙体砌筑不可能一次砌筑完成,一般需分2~3次砌筑,相邻墙体搭接砌筑质量无法保证时,可采用浇捣素混凝土,以保证墙壁体整体性。
(3)框架柱的连接整体水平移位就位后,当柱底与基础面间隙较小时,可采用预埋钢筋焊接,间距较大有一定高度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接;整体垂直移位后,其连接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处理。当柱主筋每边不多于4根时,其连接采用主筋上下焊接、连接区箍筋加密、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当柱主筋每边多于4根时,除上述处理外,应对该段柱进行局部加固处理,可采用加大截面法或外包钢加固法。应注意混凝土浇捣质量,防止新旧混凝土之间产生隔缝。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Z].
[2]张新中,张宗敏,武宗良.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2007,38(6).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7/1307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