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在国有大型水电施工企业中的运作

收录时间:2008-06-04 06:19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设备是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水电施工行业中,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近几年水电施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阐述了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在国有大型水电施工企业中的运作方式和方法。

延伸阅读:国有 施工企业 有偿 水电施工 设备

    设备是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水电施工行业中,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近几年水电施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阐述了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在国有大型水电施工企业中的运作方式和方法。(参考《建筑中文网

    水电施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般实行承包责任制,项目法施工在水电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追求工程项目最佳经济效益成为水电施工管理的主要课题,设备作为施工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制衡企业安全、优质、经济完成项目工程的关键,而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已大大落后于现代施工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1)施工项目对设备自管自用、设备配置“大而全”、“小而全”,导致设备配置既不经济又不合理,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

    (2)设备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上按系统、专业统筹配置,先进技术的设备难以引进和推广,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使有限的投资达不到预期效果;

    (3)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缺乏有效地指导与监督,造成使用单位“重使用、轻保养”,缩短了设备正常使用寿命;

    (4)项目间设备调剂困难,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设备资源浪费;

    (5)设备资产管理监控体系不健全,设备实际技术状况(成色)与财务账面净值不符,导致资产流失严重,既影响设备后期使用,又使项目经济考核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

    因此,对传统设备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考核到位的运作体系,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手段,是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1、设备有偿使用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设备有偿使用就是设备需求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向设备产权单位支付设备使用费后,取得一定期限的设备使用权。对国有大型水电施工企业而言,企业集团的产权设备委托给设备经营单位统一管理后,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给企业集团的直属项目部或子分公司使用,可以实现设备规划、配置、组织、使用、维修和经营结算等全过程管理的相互制衡与约束,不断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设备有偿使用管理,有利于合理调配设备资源,发挥企业核心装备优势;有利于对设备运行管理进行监督指导,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有利于科学合理使用资金,不断提高设备装备实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率;有利于降低设备运行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设备有偿使用管理

    2.1组织体系

    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实行三权(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离,即企业集团是设备产权单位,由其职能部门负责设备的业务管理和财务核算;设备经营单位负责设备的现场管理和经济运营;企业集团直属项目部和子分公司是设备使用单位,负责设备的安全运行、日常维护保养等。

    设备有偿使用管理以项目施工为载体,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配、有偿使用的原则,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两级设备租赁市场,即企业集团设立设备经营单位管理一级设备租赁市场,各子(分)公司设备部门管理二级设备租赁市场。

    2.2配置原则与方式

    设备配置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遵循“优先挖潜、调剂,适当外租外联,必需方可购置”的原则,结合企业经营状况量力而行,并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实现设备资产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在项目中标后,由施工项目部制定设备需求计划,经过经济技术论证后,由企业集团设备管理部门进行设备组织,内部可以调剂使用的由设备经营单位组织调配,满足设备配置要求的则按照设备采购程序进行新购。

    2.3价格体系

    设备使用价格是设备有偿使用管理的核心,它既要保证设备投资者的收益,又要满足企业项目设备使用成本在投标预算范围内,还要低于市场设备租赁行情,保持设备有偿使用的竞争力,以谋求设备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三方共赢。

    在制定企业集团设备有偿使用取费标准时,将设备使用年限分为经济使用寿命期和后期使用寿命期,在经济使用寿命期回收设备原值的95%和财务费用。经济使用寿命期内设备年度新度系数逐年递减,以加速折旧的方式收取设备使用费。经济使用寿命结束,企业集团组织对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后,对设备进行大修并重新评估设备价值和后期使用寿命,按上述方式继续收取设备使用费。

    2.4运作方式

    2.4.1资产管理

    设备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产的技术物质基础。设备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论证、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更新和报废等。企业集团根据在建项目施工和总体发展战略需要,统一配置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大型设备,将设备资产委托给设备经营单位管理。

    2.4.2现场管理

    组织管理:设备经营单位根据企业集团设备管理部门的设备购置或调配计划,与设备使用单位签定《设备有偿使用合同》后,根据设备实际分布情况将设备组织进场,并完成新购设备的验收交接手续。

    人员管理:设备进场后,设备经营单位派现场代表对施工设备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型骨干和专业特种设备,由设备经营单位配备机长和主要操作人员,通用设备则只配备机务管理员,其他设备操作人员则由设备使用单位招聘选用。所有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前都要进行资质认定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机操作运行。

    维修保养管理:现场设备日常性的维修保养工作由设备使用单位负责,设备的大修则由设备经营单位负责,设备大修寻求设备制造厂家的技术支持,具体修理工作委托项目部或有资质的专业厂家完成。设备大修时,由设备经营单位向企业集团专题申报,修理费用从已提取的设备使用费(包括设备大修基金)中支出。

    2.4.3设备使用费核算

    现场设备进场、安装、拆除费用由设备使用单位承担,设备按照项目部的要求自进场之日起按月收取设备使用费。设备日常维修保养费用和设备操作人员工资待遇(包括设备机长)由设备使用单位承担。设备使用费按照内部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根据《设备使用合同》确定。

    在核算设备使用费时,新购设备使用超过半年后可以因渡汛、施工方案调整等特殊原因申请报停,但一年内只允许报停一次,设备报停期间按正常使用费的1/4收取停滞费。设备使用结束在退场前由项目部对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维修保养(恢复性)修理,保证设备的正常成色并确保退场设备在下一个项目正常使用三个月(即质保期)。

    2.4.4监督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大型设备机长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在企业集团核定的编制范围内进行设置和招聘,并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履行设备运行管理监督指导职责。设备操作维修人员由设备使用单位招聘选用,现场设备管理人员则组织对其进行资质审核和培训考核。

    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审查相应凭证,做好设备资产的财务核算工作;设备经营单位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将设备使用费上缴企业集团后按核定的指标支配工资经费;设备使用单位则严格按《设备使用合同》支付设备使用费。

    监督管理:设备经营单位实行经济责任制考核,其业务管理、分配机制、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由企业集团各职能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设备现场管理情况则由设备使用单位进行监督考评。

    2.4.5经济责任制

    经济考核与设备管理指标: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包括设备产值、资金回收率、设备折旧费与大修费、工资及经费;设备管理指标主要是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出租率和事故损失率。

    激励与约束:企业集团按《经济责任书》考核设备经营单位时,若指标满足经济考核和设备管理指标要求,则对设备经营单位进行绩效奖励。若指标达不到考核基数要求,则由企业集团在经济责任书中明确减少奖励基金直至取消奖励的考核细则。此外,还要建立设备技术状况考核长效机制,将设备后续使用效果与设备运行管理人员的业绩挂钩,按比例进行奖惩兑现。

    3、设备有偿使用管理的实践效果

    通过企业五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集团公司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企业集团的设备资源实现了共享,工程项目间设备调配自如,设备闲置率逐年降低;平抑了设备市场租赁价格,有效地控制了项目设备施工成本,无偿占有和拼用设备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设备现场运行与维护管理得到科学指导和监控,设备技术状况处于受控状态;企业集团产权设备资产每年成亿元递增,形成了以洞室开挖、起重吊装、砼施工、土石挖装和运输等核心装备构成的设备体系,提高了企业竞争实力;设备经营管理取得很好的效果,设备累计回收的设备使用费在扣除同期设备折旧费、大修费、人员工资和管理费后有一定的盈余,实现了设备的保值增值。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6/1081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浅谈如何建设和谐国有施工企业

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中央施工企业体制改革难点与对策

国有公路施工企业突破产权单一迫在眉睫

对规范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思考

水电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控制浅谈

浅谈如何提高水电工程项目经理素质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浙江国有建企的困境与挑战

国有土地协议出让需公示出让结果公开接受监督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