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21世纪管理理论创新趋势研究

收录时间:2008-03-10 22:0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因此,可以说从开始有人类社会起就有了最初的管理活动。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延伸阅读:影响 水平 活动 管理 集体

    一、管理理论发展历史回眸人是社会动物。(参考《建筑中文网

    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因此,可以说从开始有人类社会起就有了最初的管理活动。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它们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养。

    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其中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而这段时期的大量的管理实践也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解决的问题。此时,泰罗的科学管理应运而生。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专注于开发应用数量方法。这是在二战中对军事问题的数学和统计解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的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学的应用,最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其最直接的贡献是在管理决策方面,特别是计划与控制决策。但它从来没有达到象人力资源方法对管理实践的那种影响程度。

    进入20世纪后半段,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这时,又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发展一种统一的管理理论框架,以包含和综合当今的各种管理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是以下三种方法:过程方法、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它们对现代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21世纪管理理论趋势研究从上面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

    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这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内涵深刻化和外延扩大化什么是管理?管理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看法。但大部分的定义都认为,管理是和他人合作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管理必须要至少有两个人。然而,“一人公司”的出现对这种看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为照此看法,“一人公司”就不存在管理,这显然有些说不过去。类似的能引发管理变革的管理实践还有好多,而且将来会出现更多,这势必将为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许多新的课题,促使管理内涵深刻化和外延扩大化。

    (二)管理学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能力人和目的人假设转变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在现代西方,人们对物质方面的兴趣开始淡薄,而对人创造能力的关注日益增长。作为人最高需要的自我实现(按照人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沉重代价,许多思想家从文化价值观和人性上思考问题,认为实行“人的革命”是避免最高代价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人的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目的,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智力,把人塑造成“能力人”。

    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灵魂是创新,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将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且包含人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的增长也至关重要。历史发展的这种趋势将引起企业管理的创新。其任务之一就是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目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人创造能力的环境。其实质就是实行以能力人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即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基础——“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200年以前,亚当。斯密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腐蚀着人的精神,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

    与分工理论相比,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四)研究重点从管理科学向管理艺术的转变管理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二战后的二十多年里,管理是科学的观点占了上风。但是,管理科学的研究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该说的好象都说了:管理的原理方法等似乎已经充分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除了用更新更时髦的字句去描述已被揭示的问题外,人们似乎再也提不出真正新颖的观点了。从事实践管理的人们正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管理的原则是简单的,管理的方法是明确的,但正是这些原则和方法的不同组合和运用构成了不同组织管理成败的原因;成功的管理是一种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法和原则的艺术。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3/1005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换位思考—物业管理服务的利器

管理故事:"买糖"中的激励

强化工程造价工作,提升企业利润水平

浅谈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有效途径的几个方面

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四探

管理者决策艺术的准则

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

对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探讨

一体化模式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运用

用安全质量文化提升管理水平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