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挥发酚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控制

收录时间:2009-06-24 20:52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李亚军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由于检测挥发酚的分析方法较多,操作上步骤繁琐,易于造成操作误差,故此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延伸阅读:实验用水 检测挥发酚 水样的预处理 试剂

【摘 要】由于检测挥发酚的分析方法较多,操作上步骤繁琐,易于造成操作误差,故此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检测挥发酚 实验用水 试剂 水样的预处理
   
    酚类是苯的羟基衍生物,被人体吸收后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据文献报道,长期饮用含酚的水可使记忆力减退、皮疹、头晕、失眠、贫血等慢性中毒症状。天然水中一般不含酚类,但由于某些工业废水的污染,天然水中可能含有酚类化合物。
    检测挥发酚的分析方法较多,目前普遍采用的是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由于此法在操作上步骤繁琐,易于造成操作误差。故此我们依据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挥发酚的检测方法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1 仪器
    容量瓶、比色管、移液管、等玻璃容器,必须进行校正后专用,不得随意乱用。用于比色的同一组比色皿相互差异因小于测定误差,在测定同一溶液时,吸光度差应小于0.5%。
    2 实验用水
    酚类易溶于水,因此一般的蒸馏水在制作过程中会随着水蒸气一起挥发而进入蒸馏水中,使空白值增高。因此实验用水必须是无酚纯水。可以通过在普通蒸馏水中加氢氧化钠使PH>11,再滴加几滴 KMnO4进行蒸馏即可获得无酚水。
    3 试剂
    3.1 4-氨基安替比林
    4-氨基安替比林在存放时易潮解、氧化、分解成安替比林红,用它做显色剂时底色较深,空白值较大,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经过试验可知:采用三氯甲烷或苯提纯可达到降低空白值的目的。实验室常用三氯甲烷进行提纯,加三氯甲烷5-6ml与4-氨基安替比林中萃取,如果萃取后4-氨基安替比林仍显黄色,可在萃取一次。
    3.2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
    挥发酚的测定对 PH值的要求十分严格,PH必须控制在9.8-10.2之间,如果PH〈 9.8则会带来苯胺、甲苯胺、乙酰苯胺等芳香胺类的干扰。溶液 PH由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来调节,由于氨水极易挥发,导致溶液PH不断降低,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如果发生变化必须重新配制。
    4实验方法
    采用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中的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
    4.1水样的预处理
    由于自来水是加氯消毒,因此含有一定的游离氯,能将一部分酚类化合物氧化。在样品采集现场,应检测有无游离氯的氧化剂存在,如果发现,则应及时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或亚砷酸钠去除。样品应储存于玻璃瓶中,并加入磷酸(C=1.70g/ml)酸化至PH约为4.0,并加入适量的硫酸铜(1g/L)以抑制微生物对酚类的生物氧化作用,在采集24小时内测定。 4.2蒸馏过程的控制
    蒸馏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检测挥发酚必须用全玻蒸馏器,不得用橡皮塞,胶皮管联接蒸馏瓶与冷凝器。酚的挥发缓慢,收集得馏出液应与原水样体积相当,否则将影响回收率,当馏出液体积为原水样的90%时,回收率可达90%,馏出液体积与原水样相等时,则回收率可达95%以上。在蒸馏过程中,如发现甲基橙的红色褪去,应在蒸馏结束后再滴加1滴甲基橙指示剂,若发现残留液不呈酸性,则应重新取样,增加酸的用量,进行蒸馏。待蒸出总体积的90%左右时停止蒸馏,切忌蒸干。因为水样蒸干会引起干扰物挥发,产生干扰,使测定结果远大于实际结果,造成严重的假象。
    4.3实验操作
    严格按照GB5750-2006操作步骤进行,加试剂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混匀,次序不能颠倒,而且加入量一定要准确无误。经过试验可知,试剂加入量的多少对空白值的影响很大。4-氨基安替比林加入量偏多使测定值偏大,反之则偏小;铁氰化钾加入量不够,使测定结果偏低。待所有加完并充分摇匀后,放置15min,保证酚类化合物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完全。
    由于影响挥发酚测定的因素较多,因此每次分析水样时作试剂空白,使水样和试剂空白处在同一条件下,以消除系统误差,保证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同时为了保证挥发酚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定期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配制质控样进行比对和加标回收实验。经长期试验可知,只要严格注意上述影响因素,就可得到良好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地面水水质检测检验方法注解.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6/1321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