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物探在地铁越江隧道勘查中的应用
- 东莞至惠州城际铁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施工技术
-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五个控制要点
-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和防止措施
- 地下停车场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
- 试析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综合预报技术案例分析
- 预制块镶面现浇混凝土隧道洞门施工方法
- 建筑施工模板应用技术简析
内容提示:这里介绍了工程物探在地铁越江隧道勘查中的应用,根据现场条件、物性差异和干扰情况,合理地选择了综合物探方法技术,为了提高勘查精度,采取了有效措施和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为地铁越江隧道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 要:这里介绍了工程物探在地铁越江隧道勘查中的应用,根据现场条件、物性差异和干扰情况,合理地选择了综合物探方法技术,为了提高勘查精度,采取了有效措施和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为地铁越江隧道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工程物探;应用;合理地选择;地质效果
0 前言
为了满足上海地铁M8线越江隧道设计及盾构推进工程的需要,在浦西的江边路轮渡码头与浦东的周家嘴轮渡码头之间的黄浦江水域(约500m宽)进行物探勘查工作,期望在短期内快速、经济地查明江底及江底以下障碍物(如废弃的构筑物、桩基、沉船、铁锚、炸弹等)的分布情况;查明测区内江底地形,水面下50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分布,包括不良地质滑坡等。针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工作环境及地质情况等,选用了浅层地震、浅层剖面、水上磁测、侧扫声纳及双频测深等综合物探方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勘查效果,为地铁越江隧道设计提供了依据。
1 工程物探方法技术的选择
工程物探之所以能查明有关的地质和工程问题,是因为要探测的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某种物性差异。工区的地层为第四系的沉积物,地层自上而下一般为淤泥质粘土、粘土、粉土、粉砂、砂层等,而要查明的障碍物与地层相比、各地层之间存在有明显的物性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利用物探方法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但由于环境条件十分复杂, 地处黄浦江下游,受涨、落潮的影响水流较急,并且黄浦江的二岸均为轮渡码头,客运十分繁忙,再加上连续不断往来的货运船只,这些环境因素的干扰给探测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并且本次工作所要解决问题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合理地选择物探方法技术组合。选择思路:
(1)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查明测区内水面下50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分布,包括不良地质滑坡及障碍物。
(2)采用浅层剖面法查明测区内障碍物、浅部地层分布,包括不良地质滑坡等。
(3)采用侧扫声纳及磁测查找测区内废弃的构筑物、桩基、沉船、铁锚、炸弹等江底及埋于江底沉积地层中的金属物体。
(4)采用双频测深查明江底精细地形的变化情况。
选择以上几种物探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性,但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工作,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验证,满足工程勘察需要。
本次水域勘查使用的各种物探方法均采用连续测量的工作方式,测点定位采用动态GPS导航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将物探仪器与GPS的定位数据对应起来,实现了实时定位。为了精确提供深度资料,避免不同时间潮差对勘查结果所带来的水深影响,在江边轮渡码头每10min做一次潮位观测,以便进行潮位改正。
1.1 浅层地震
仪器设备采用:①美国NX浅层地震仪;②激发震源采用高压空气枪震源激发;③接收装置采用专用的水上漂浮电缆,主频100Hz,道距2m,道数24道。
采用水上纵波共反射点叠加技术,施工时将接收电缆牵挂于船尾向后延伸,激发气枪同挂于船尾,二者入水一定深度,并保持一定距离,实行连续走航定时激发与接收。工作前,在现场认真地进行了参数选择试验,合理地选择工作参数如下:激发气压为9MPa~12MPa;激发间隔为5s;震源入水深度为1.0m;电缆入水深度为0.7m;偏移距16.0m;覆盖次数为3次;记录长度为250ms,采样率为0.2ms。
地震资料处理根据实测的航迹进行有效炮序记录的抽选,重构新炮序文件,然后进行处理,处理流程为:解编→道编辑→真振幅恢复→多道反褶积→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FK滤波→去噪滤波→动平衡等。水上浅层地震勘探中的主要干扰波是水底多次干扰波和交混回响效应,为了正确地对有效波(包括水底、第四系主要层位的反射)进行有效叠加处理,在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处理的同时,着重进行速度分析;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真振幅恢复、多道反褶积、FK滤波等特殊处理,以及动平衡、剖面滤波、归一化等修饰处理,以期达到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之目的,最终形成反射地震时间剖面。
1.2 浅层剖面
仪器设备采用:①英国地声公司生产的Geochirp型浅层剖面仪;②声波震源为水下拖曳的电火花声源系统,该声源系统和接收器以固定的间距装在同一容器中,称之为拖鱼。
工作时将拖鱼固定于船侧,入水一定深度,通过信号电缆和装在船上的采集系统连接,采用连续采样方式工作。工作参数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工作参数选择如下:拖鱼入水深度2.0m;工作频率2kHz~7kHz;扫描长度32ms。
浅层剖面资料处理主要是航迹分析、带通滤波、纵向滤波、时深转换等。
1.3 水上磁测
采用加拿大产的MP-4型磁力仪。工作时将磁力仪固定于漂浮器(非金属)上,拖曳漂浮器的绳索固定于船尾,信号线与仪器连接,连续走航自动采集,数据采集为1次/s。针对黄浦江水域磁测干扰较大的特点,采取如下措施:①选择木船;②拖曳电缆离船尽量远,本次取20m;③必须进行日变改正;④操作员及时记录测线周围的通航及岸边干扰情况,以便排出过往船只或附近铁磁性物体的影响。
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日变改正、坐标校正、正常场改正、数据切除(干扰信号)、化极、滤波、向上、向下延拓、二阶导数等处理。
1.4 侧扫声纳
采用英国ULTRAELECTRONICS生产的双频高分辨率侧扫声纳系统,声源与采集器均固化在一个探头内。该系统具有图像校正、自动范围适应增益控制,根据不同的操作条件,选择适当脉冲长度优化声纳成像,对水底地形、建筑物及沉船等进行清晰、直观的成像。本次横向勘查范围每侧为50.0m。
在施工时,可将侧扫声纳扫描拖曳探头固定于船侧,入水深度3.0m,采用船侧悬挂工作方式,连续采集自动记录。为增加分辨率,选用高频率325kHz,短脉冲28μs,波束形态水平角0.6°,垂直角32°。
1.5 双频测深
采用美国内层空间技术公司INNERSPACEINC.USA生产的449M型双频测深仪。施工时将双频测深的换能器固定于船侧,连续走航测试,经试验选用发射频率208kHz,发射功率250W,脉冲长度0.15μs。测试工作前后均要对测深仪器进行标定。
2 综合资料的分析与解释
2.1 江底地形特征
从双频测深剖面图、浅层剖面图及解释的江底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黄浦江北岸附近江底坡度较缓,南岸附近江底坡度稍陡,江中心至近南岸侧江底地形基本平坦,只有细微的起伏。北岸最浅处高程为2m,江中最深处高程为-12.03m,南岸最浅处高程为1.3m。测区内自东向西江底地形基本平坦,除江中最深处略有变化外,均无明显差异。
2.2 江底地层划分
2.2.1 浅层剖面、浅层地震波组特征分析
物探波组划分主要依据浅层剖面、浅层地震时间剖面反射波组的波形特征,通过对波组的走时、频率、相位、强度及连续性等对比分析,将测区80.0m深度范围内划分为六个有效波组(T1、T′、T2、T3、T4、T5),见下页图4及图5,分述如下:
(1)T1波组:在浅层剖面上反映亮点呈黑色,能量强,可连续追踪;在浅震剖面上反映其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好、起伏大,由二个同相轴构成,相位出现在6ms~20ms,为江底反映。
(2)T1′波组:在浅层剖面上反映亮点呈浅灰色,能量较强,可连续追踪,为淤泥质杂填土与粉质粘土之间的分层面的反映。
(3)T2波组:地震反射能量强弱不一,总体较平缓,由一个同相轴构成,相位出现在23ms~28ms,为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之间分界面的反映。
(4)T3波组:反射能量强弱不一,整条测线可连续追踪,较平缓,由一个同相轴构成,相位出现在32ms~40ms,为淤泥质粘土与砂质粉土之间的分界面的反映。
(5)T4波组:反射能量较强,整条测线可连续追踪,界面平缓,由一个同相轴构成,相位出现在42ms~50ms;为砂质粉土与粉细砂之间的分界面的反映。
(6)T5波组:反射能量较强,整条测线可连续追踪,较平缓,由一个同相轴构成,相位出现在90ms~100ms,为粉细砂与粘土的分界面的反映。
2.2.2 地质分层
经过对浅层剖面、浅层地震波组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地质资料,将第四系的沉积地层划分为六层,见图六,自上而下推测为:淤泥质杂填土(T1~T1′)、粉质粘土(T1′~T2)、淤泥质粘土(T2~T3)、砂质粉土(T3~T4)、粉细砂(T4~T5)、粘土(T5~以下)。浅层地震的其它时间剖面与图5相比,测区内所有地震时间剖面有效反射波的走时、相位特征几乎一致,说明区内地层岩性基本没有变化,江底沉积层中无明显的软弱夹层存在,地层分布较平缓,测区内无滑坡体。
2.3 物探异常的综合解释
本次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工作,共发现三个物探异常,其中图6为1号异常浅层剖面图,该异常体位于测区最北侧的码头附近,规模稍大,在浅层剖面上反映为一清晰可见的亮点呈黑色的短同相轴,同相轴的倾角较大,为异常体一侧的反映,异常体呈不规则枝状分布,最大长度约64m,宽约15.5m,顶标高-18.5m,底标高-31.9m。该异常体在浅层地震剖面图上也有反映,见图7。另外二个异常在浅层剖面图上反映较明显,呈弧形和单边抛物线形同相轴,在浅层地震剖面图上也有不同程度地反映,达到了相互印证的目的。测区内磁场分布特征看较平缓,对应三个异常体均无磁异常,从而可排除金属物体(如沉船、铁锚、钢筋混凝土桩或块体等)引起异常的可能性,对解释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又补充了浅剖、浅层地震存在的不足。经过对综合物探成果资料、地层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断三个异常为不均匀地质体引起。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0/898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