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建筑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与信息化解决方案
- 木结构住宅建筑的人居环境评价
- 绿色建筑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研究与实施进展
- 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和设计
- 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实施策略
-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
- 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
-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 室内装修影响空气质量实测分析及对策
- 保山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预测
内容提示:近年来,甘肃省在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003年3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大会上,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行动项目参加了大会举办的“水行动大奖赛”展览,获得特等奖第一名,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目前,受国家商务部的委托,甘肃省正在筹办承担面向116个国家和地区的雨水
近年来,甘肃省在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003年3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大会上,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行动项目参加了大会举办的“水行动大奖赛”展览,获得特等奖第一名,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目前,受国家商务部的委托,甘肃省正在筹办承担面向116个国家和地区的雨水利用技术国际培训任务。雨水利用已发展成为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干旱缺水与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甘肃水资源概况与雨水利用
1.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甘肃省位于西北黄土高原、蒙新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是我国北方地区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干旱缺水不仅制约着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相当一部分农村生活、生产用水严重困难,特别是甘肃中东部半干旱地区,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十分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00~790m3,降雨量仅200~550mm,山大沟深,地高水低,居住分散,环境恶劣,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或在温饱线上徘徊,成为甘肃省贫困区最集中的区域。在这些地区,缺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非常突出,广大人民群众贫在水上、困在水上、苦在水上。
要实现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解决好水资源这个基础性问题,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甘肃省和其他缺水地区一样,在确定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门类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水资源这个控制性要素,同时解决干旱缺水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满足人们在用水上的基本需求。
2.雨水利用是解决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
解决甘肃中东部地区的干旱缺水和水资源危机,实现广大农民的稳定脱贫和经济快速发展,一直是甘肃省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高度重视和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甘肃省认真总结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与干旱做斗争的实践经验,开始把目光瞄准大气降水,利用集蓄雨水实施主动抗旱,经过10多年试验研究和建设实践,不仅取得了30余项科研成果,建立了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体系,解决了雨水利用中集流形式、储存方式、利用模式三大难题,还成功地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新型雨水利用技术,建设了大量的各类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广泛利用,闯出了一条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实际的兴水治旱新路子。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适宜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地区特征:一是地表、地下水缺乏,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二是修建区域性骨干引水、调水工程十分困难,技术和经济上不合理;三是当地有一定的降雨量,有集雨的气象条件;四是当地地形复杂,居住分散,适宜修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进行分散开发。
二、“三水”齐抓与雨水利用行动
甘肃省大规模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源于甘肃“三水”齐抓发展战略的提出。面对甘肃省干旱缺水,特别是中东部常年遭受旱灾侵袭的严峻现实,20世纪90年代初期,甘肃省明确提出了“三水齐抓”治水战略思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迈出了新的步伐。
1.“三水”齐抓及其内涵
水资源按其存在的空间位置和主要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上水(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大类。这三类水可以互相转化,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都可以加以有效利用。“三水”齐抓的具体含义就是不仅要抓好各类地表水的开发利用,抓好区域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还要抓好天上水(雨水)的有效集蓄和利用,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各种水资源,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为发展经济提供水利保障。在有地表水的地域,首先考虑地表水的开发利用,无地表水但有地下水的地域应考虑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但有一定量的雨水的地区就要想方设法集蓄利用天上水。这是处在干旱缺水环境下的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现实行动。
通过多年的建设,甘肃省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87座,建成大中型灌区182处,各类机井4万多眼,建成集雨水窖(池、塘)253万眼(处),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形成了“三水”齐抓的发展格局。
2.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1995年,甘肃省首先在干旱重灾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动员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和群众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共新建和改造旧窖52万眼,建成集流场地3716万m2,解决了最缺水的27个县的131万人、119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发展庭院经济1133hm2,共投入资金2.5亿元。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缓解了中东部地区部分饮水特困区的饮水困难,改善了长期遭受水荒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还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的基本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利用水窖集蓄雨水不仅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旱作农业区发展补充灌溉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121”工程的基础上,从1997年开始,甘肃省在11个地区65个县全面实施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截至2002年底,仅集雨节灌工程项目累计建成集雨节灌水窖190多万眼发展补灌面积30多万hm2.同时,2001年以来,甘肃省在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的支持下,还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建水窖8620眼、蓄水池2475个;在来甘肃工作过的老干部的关心和倡议支持下,实施了“万眼爱心水窖工程”,在贫困山区建水窖10920眼。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甘肃省共建成集雨水窖(池、塘)253万眼(处),蓄水能力达到8173万m3,解决了253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集雨补灌面积30.47万hm2.全省用于雨水集蓄利用的总投资达到18.28亿元。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0/1201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