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纲要
- 东莞至惠州城际铁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施工技术
-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五个控制要点
-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和防止措施
- 地下停车场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
- 试析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综合预报技术案例分析
- 预制块镶面现浇混凝土隧道洞门施工方法
- 建筑施工模板应用技术简析
内容提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与国际环境的安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与国际环境的安定。(参考《建筑中文网》)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不少,但标准偏低,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浑身是病,难以为继”的局面,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这种状况再不改变,不仅不能适应和满足农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21世纪我国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目前国家正在制定21世纪初期的中长期规划,水利部已经报送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规划思路的报告》。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水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据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党组对编制21世纪初中长期规划的要求,编制了《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纲要》,这是水利中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提交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审议修改,报水利部党组批准后,作为21世纪初期农村水利发展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一、现状和问题
1.农村水利建设现状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水利从50年代、70年代到90年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上了三个台阶,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水利的投入,加快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步伐,成效尤为显著。50年的艰苦创业,为新中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全国已建成一大批农田灌排工程,到199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从2.40亿亩发展到8亿亩;打机井372万眼,井灌面积2.2亿亩,排灌机械保有近8000万kW;治理易涝耕地3.08亿亩,盐碱耕地8418万亩,渍害田5000多万亩;全国旱涝保收面积达到6亿亩左右。农业年供水量由1000亿立方米增加到3920亿m3.
(2)全国累计修建农村各类饮水工程315万处,解决了干旱缺水地区2亿多人,1.3亿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人口稠密地区建成乡镇供水工程3.2万处,日供水能力达到5000万t,受益人口达到1.5亿人,受益企业24万个,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3)建成了一批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在84个牧业县(旗)中,建成牧区水利工程11万多处,共开辟无水草场11.7万平方公里,改善供水不足草场4.8万平方公里,发展饲草料地灌溉面积500万亩,天然草场灌溉面积470万亩,天然草场排水面积128万亩,为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4)农村水利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包括农田水利综合治理技术,机电灌排工程技术,渍害盐碱低产田治理技术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等。尤其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普遍推广,使近20年来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在灌溉总用水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净增了约8000万亩,标志着全国农业灌溉开始由外延为主转变为以内涵为主。
(5)初步建立了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全国共有全民或集体性质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4.6万个,拥有人员120万人。其中行政管理机构2.5万个,从业人员14万人;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含水土保持、小水电)2.1万个,从业人员106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群众性服务机构和组织。
(6)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水利工程投资、建设与管理格局。全国1600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已有303万处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农业用水水费改革工作已取得了明显进展。
(7)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规模的农村水利建设增强了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农业单产和复种指数,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繁荣了农村经济。西北、华北许多旱涝碱重灾区,经过多年治理,已变成了“米粮仓”。全国灌溉面积不到耕地的40%,而粮食产量却占到3/4,棉花和蔬菜分别占到80%和90%。农村水利事业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这一头等大事。此外,农村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畜牧业、养殖业发展,对于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和保持社会稳定,起到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t,并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村水利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村水利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与21世纪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看,21世纪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着人口增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西部发展步伐的加快等等一连串的挑战,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从农村水利现状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村水利总体状况不适应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的灌溉水平还远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耕地面积近4亿亩,比70年代增长2.3倍。目前农业灌溉缺水量达300亿立方米左右。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
(2)现有灌排设施标准偏低、配套不全、且老化失修,威胁到农业的稳定。我国现有灌溉工程大部分是50、60和70年代修建的,当年设计标准较低,配套不全,大部分渠道为土渠,没有衬砌,渗漏严重;许多灌区只修建了渠首、干渠和支渠,支渠以下的斗、农、毛渠和相应的建筑物都修建不全,有的配套率不到20%;这些设施不仅没有能充分发挥效益,而且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已达到或超过了使用年限,大部分工程将逐步进入老化期。由于先天不足(质量不好,配套不全),后天失调(维修管理跟不上),普遍老化破损严重,效益衰减,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的稳定。
(3)水土资源不匹配,新增灌溉面积难度大。我国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该地区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5%,人口占全国的53%;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47%,耕地占全国的6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使灌溉水源更加紧张,严重制约北方地区灌溉面积的发展。其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发,水源、地形等条件好的耕地绝大部分已发展为灌溉面积,受水土资源的制约,今后新建、扩建灌溉面积投资更大、难度更高。
(4)灌溉水源只能在总量控制下求发展。我国目前农业用水总量约4000亿立方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总用水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据专家们预测,到21世纪中叶,全国总供水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主要满足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农业用水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农业用水只能在4000亿立方米的总量控制下求发展,因此,未来50年农业灌溉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源与节流,主要靠节流,建立节水型农业势在必行。
(5)灌溉技术落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我国灌区灌溉渠道的衬砌率只有20%~30%,渠道跑、冒、漏水现象十分普遍。在灌水方式上,大多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采用喷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先进技术的灌溉面积不足10%,灌溉水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全国平均仅为0.4~0.45左右,比先进国家低0.25~0.30左右。再加上管理水平低,以及如何适应农村现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经营体制、节水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为止,节水技术的成果转化率只有20%左右。
(6)投入不足,水价长期不到位。80年代以来,水利基本建设占全国基本建设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在水利基本建设中灌溉工程的投入比重由“二五”时期的31%,降到1994年的10%,降低了21个百分点。灌区改造、扩建、节水灌溉工程和发展新的灌溉设施的资金和劳务投入严重不足。此外,水价长期不到位,目前实际收取的水费仅占成本的1/3~1/2.一般只能勉强维持职工工资和日常办公费用,用于工程维修的资金严重不足,许多灌溉工程管理单位只能维持简单的运行管理,不能实现良性运行。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2/621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