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浅论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培育与管理

收录时间:2006-09-28 11:2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张鼎祖,谭立新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无形资产是“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无形资产通常分为四类,即知识产权类、契约权利类、关系类和综合类。建筑施工企业也存在前述四类无形资产。然而作为一类特殊企业,其无形资产又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表

延伸阅读:培育与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 无形资产

    一、引言

    无形资产是“ 特定主体所控制的, 不具有实物形态, 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无形资产通常分为四类, 即知识产权类、契约权利类、关系类和综合类。(参考《建筑中文网建筑施工企业也存在前述四类无形资产。然而作为一类特殊企业, 其无形资产又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 企业资质等级、经营业绩、各种优质工程奖、企业定额、所掌握的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以及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和掌握关键施工技术的人力资源等。这些无形资产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企业资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资质等级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的根本前提, 没有资质, 就无法合法地进入建筑市场。拥有高等级的资质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承包经营活动的根本保证。

    2.人力资本是催化剂。建筑施工企业拥有较多的固定资产, 特别是施工设备, 但他们只是从事施工生产活动的必要工具, 要让这些设备为企业创造财富, 需要人力资本的参与。相同的设备, 不同的团队, 为企业创造的财富不同。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和积累大量财富, 人力资本是一个关键因素。

    3. 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建筑施工企业承揽施工任务需要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实现。而在招投标中, 企业的资质等级、经营业绩、获奖情况、雇主的评价等无形资产, 成为资格预审或者评标的重要内容, 是判断建筑施工企业是否具有除价格之外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

    因此,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转变管理观念,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无形资产管理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 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如对无形资产进行成本核算、无形资产信息收集和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日常管理工作; (2)无形资产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定期或不定期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评估; (4)无形资产的投资、获取与发展; (5)无形资产的使用和转让; (6)无形资产的收益分配、考核评比等。目前, 建筑施工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无形资产内容与价值的认识不足

    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存在哪些无形资产不清楚, 哪些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不了解, 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更是缺乏定量分析和认识,思想上仍然没有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认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任务只是生产经营, 有固定资产和设备就足够了。这样的思想和认识导致短期行为, 使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状况极不稳定。

    2.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 建筑施工企业非常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 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则不够重视。许多建筑施工企业, 不懂得企业无形资产的重大价值, 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通过低价挂靠或者无偿联营等形式共享企业无形资产使用价值的现象十分普遍。

    3.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衡量无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收益的科学体系,从而不能将无形资产指标纳入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中, 理所当然的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4.资质共享, 但缺乏共同维护意识

    在建筑施工企业, 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内部, 存在较为严重的资质共享问题, 即母公司的资质, 各子公司可以共同享用。但由于各子公司在利益取向上有所不同, 一旦某个子公司出现“ 声誉”问题, 往往会波及到整个集团。工程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5.对关系类无形资产“ 重建设,轻管理”

    出于承揽工程施工任务的需要,建筑施工企业非常重视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和营销网络, 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控制制度, 一些由公司出资建立的公共关系和营销网络逐渐变成了个人的“ 资源”, 随着个人的调离或辞职,这些“ 资源”也随之离开或者消失。

    6.无形资产培育的长期性与企业经营者任职的短期性之间存在矛盾 无形资产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需要企业克服短期行为。但由于没有将无形资产纳入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中, 企业经营者任职的短期性导致经营者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重视表内资产而轻视表外资产, 或者有意无意地中断前任经营者培育的无形资产, 从而导致企业内既难以计量又无法入账的无形资产大量流失。

    三、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

    无形资产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演进的过程, 无形资产的培育因而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育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 首先要把握无形资产的本质, 其次要把握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表现形式, 最后要把握建筑施工企业价值形成的特点。笔者认为需要重点从人力资本、品牌、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业绩与资质、信誉等方面培育。

    1.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自舒尔茨开创人力资本理论以来, 经济学早已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首先, 明确所急需的人才类型和人才选取方式方法, 解决人才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和培养提高问题,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既稳定团队, 又促使绩效提高。其次, 适时更新人才,淘汰不适宜本专业工作的人员, 吸收适宜本专业的人才。再次, 及时更新知识。通过培训等继续教育手段, 提高现有员工的知识水平。最后, 有针对性地培养“ 三家”, 即把企业内的操作人员培养成行家, 把企业管理人员培养成各类管理专家, 把经营者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家。

    2.实施质量战略, 以质量创品牌 良好的质量能够赢得信誉、顾客和效益, 有利于企业不断扩大市场,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实施质量战略可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质量教育和宣传, 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 强化质量观念, 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建立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将质量指标与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挂钩, 严格管理, 切实兑现; 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 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培训。

    3.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战略使用精神激励的办法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 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 使之形成一种作风和精神, 提高凝聚力, 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其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水平, 树立企业价值观;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工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进行感情投资, 增强企业群体意识。

    4.鼓励技术创新, 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

    以超前的眼光和策略去思考和策划技术创新战略, 围绕国内外建设项目的新特点和新世纪世界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科学使用 IT 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突出主业, 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不断培养和提拔年轻骨干, 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 并稳定掌握新技术的骨干和队伍。

    5.加强业绩和资质管理, 严防有损于企业声誉的经营行为

    突破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业绩;加强项目管理, 防止不良业绩发生;杜绝“ 分包”、“ 挂靠”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经营活动; 掌握国内外工程建设的最新发展趋势, 分析企业资质管理政策动向, 集中必要资源积极开拓新的资质; 在经营管理好在建工程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参与相关工程项目, 积累相关业绩, 以突破新资质或提高现有资质等级。

    6.加强合同管理, 以信誉求发展 以信誉求发展, 是建筑施工企业培育知名度和品牌的良策。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 严格执行合同, 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及时解决合同纠纷, 真正做到“ 重合同,守信用”, 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良好的信誉。

    四、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

    1.加强无形资产意识教育, 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充分把握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清醒地了解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改变“ 重有形, 轻无形”的观念, 从根本上认识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正起到有形资产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宣传和教育。此外, 无形资产需要经过投资才能形成, 因此, 企业不仅要重视无 形资 产 的运 营管 理 ,还要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 而不是把注意力大都放在事后的会计核算与价值评估上。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9/83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施工企业品牌建设之设想

无形资产评估之国际发展评析

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

论建筑施工安全成本及优化控制

浅析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考

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案例研究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