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广州新体育馆建设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收录时间:2006-05-25 23:1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赖熹,赖振宇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广州新体育馆是为了迎接“九运会”在广州举行而建设的一座综合性多功能体育设施,是一个以体育比赛为主,兼顾文艺表演、会议展览的多功能综合性体育建筑,也是广州市新世纪重点、标志性建筑。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结合新的承包经

延伸阅读:体育馆 建设工程 新工艺 新技术 新材料 施工管理

    1 工程概况

    广州新体育馆位于广州市白云大道南原白云苗圃地段,占地约 24 万 m2,总建筑面积约 17 万 m2,总投资约 9.3 亿元。它具有造型新颖、结构复杂、质量标准高、施工难度大和工期短等特点,是公开竞标由某企业总承包建设和经营管理,并由其与广州市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开创了大型体育设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由企业建设并经营管理的先河。工程于 1999-02-11 开工,于 2001-06-30 竣工交付使用。(参考《建筑中文网

    广州新体育馆建设内容包括主场馆、训练馆、大众馆、行政楼、餐厅、中央能源中心、停车场等,如表1。是一个以体育比赛为主,兼顾文艺表演、会议展览的多功能综合性体

    育建筑。主场馆、训练馆、大众馆三个场馆均采用下沉式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使建筑物与优美的生态环境溶为一体。主场馆观众席共设大小包厢 24 个,常规座位 10 018 个,其中,贵宾席 654 个,固定座位5 044 个,活动座位约 4 320 个。训练馆内设有田径项目练习区、游泳池、篮球场、赛前热身室、体育信息和学术交流的科技厅等功能配套设施。

    由于该工程是一项多功能、多设备、多专业、组织协调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复杂工程,为确保九运会能按时召开,在两年多的施工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克服了在施工过程中的许多难点,获得市优良样板工程、五羊杯奖、省优良样板工程和鲁班奖等称号。

    广州新体育馆建设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2 土建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2.1 地质勘查阶段采用跨孔电磁波透视技术,对地基岩中隐伏溶洞进行探测

    建设初期在对地基进行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时,发现部分基础位于碳酸盐岩地层中,而且岩溶发音。为圈定基岩中隐伏岩溶的分布位置,并提供详实的地质情况资料,采用了跨孔电磁波透视扫描探测技术,对广州新体育馆地基基岩中隐伏岩溶进行了探测。跨孔电磁透视法是利用在钻孔中不同深度连续发射高频电磁波信号,接收机在另一钻孔中,沿不同深度接受来自以岩体作为传导媒质的电磁波讯号。

    主要是依据完整灰岩与溶蚀裂隙带,溶洞、破碎带之间存在电性差异,即完整灰岩,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充泥溶蚀裂隙带、溶洞等“目标”,则为相对低阻体,其吸收系数与完整灰岩有明显差异。利用电磁波在通过充泥溶蚀裂隙带、溶洞时,将产生波的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使透视断面的吸收系数值增大,场值振幅减少,从而产生明显的异常。通过研究这种变化来确定溶蚀裂隙带、溶洞发育形态、规模及分布位置。通过对测试结果的不同与钻探资料对比进行认真分析处理,对新体育馆的地基划分三个不同等级区段,即划分 A 区为非岩溶发育区,B 区为岩溶发育较弱区,C 区为岩溶发育区。为体育馆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隐伏溶洞方面详实准确的勘察资料。


   
   

    2.2 施工测量放线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与全站仪进行轴线控制测量

    体育馆轴线基本上是由弧形及放线组成,场地面积大,且有部分圆心在建筑外,无法直接进行建筑物施工控制轴线的测设。根据以上特点,现场采用了极坐标法来进行测量放线,现场放线前,先用计算机使用 AUTOCAD—R14 计算绘出施工轴线图,计算出放样所需的极坐标夹角及距离,再使用DTM—310 全站仪进行放线。利用计算机放样并结合全站仪的使用,可以很方便的对任意几何曲线形状的建筑物进行放线,经广州新体育馆的实践不仅证实是可靠快捷的,而且避免了手工计算、操作出现的误差,缩短了放线的时间,轴线测量达到设计的精确度要求,取得良好的效果。


   
   

    2.3 大体积混凝土浇注采用“混凝土双渗”、斜面分层等施工技术

    广州新体育馆的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用量大,强度要求高。为保证混凝土的浇注,在现场设置了一座 100m3/h 的搅拌钻,供应整个广州新体育馆工程预拌混凝土的需要,浇注高峰期,由罗冲围搅拌站补充不足部分的混凝土。在现场预拌混凝土中采用“混凝土双渗”技术,满足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要求。在浇注大体积混凝土时(如基础底板),按施工段采用斜面分层法浇注。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运用二次振捣的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在混凝土的养护中同时采用保温和保湿的方法,使内外温差不至于太大,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机会。


   
   

    2.4 钢筋连接采用墩粗型直螺旋连接技术

    广州新体育馆主体结构钢筋层次多,密度大,如地下室底板有直径 25mm 的螺纹钢筋 4 层,间距150mm,后浇带的位置间距只有 75mm,特别是在支座处的钢筋更加拥挤,施工难度大。经对各种钢筋连接方式进行比较,决定采用机械连接技术施工。采用机械连接可全天候作业,气候条件影响小,连接一个接头所用时间少,约 1.5~2.0min 即可完成一个接头。如采用电弧焊接,一个接头约需 10min,工效慢,不能确保工期。经综合比较决定对直径 22mm 以上的钢筋采用平螺纹连接,现场对钢筋端头加粗,加工成直螺纹。采用这一方法除工期得到保证外,与采用焊接接头相比,结构钢筋排列拥挤程度得到降低,易于进行混凝土浇注,保证质量。


   
   

    3 屋盖结构工程施工难点及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3.1 钢屋架施工难点

    广州新体育馆的大跨空间桁架交叉稳定拉索轻钢结构为国内首次应用。由法国 ADP 公司设计,预应力拉索共 1 364 根。力学精度要求高,检测难度大,在钢结构屋盖施工中有以下技术难点:

    (1)所有屋盖桁架在场馆外进行吊装。工程结构新颖,其支撑设计、桁架安装过程节点选择,杆件应力、应变控制,主桁架高空拼装和 58m 超长桁架吊装技术,均需进行严密的验算。

    (2)屋盖结构安装完毕,支撑体要拆除,纵向桁架中点挠度值控制在 10mm 的范围,难度大。

    (3)预应力拉索施工难,精度要求高,主场馆 836 根拉索施加预应力分多次进行,检测工作量大、难度高。

    通过科研院校合作,采用国际上先进电脑程序进行分析,多次论证,成功解决工程技术难点。钢结构焊接难度高,制作精度要求高,各种角度现场拼接焊缝,构件的连接焊缝,管相贯多杆节点的杆件采用多维相控切割机加及焊接。现场焊接施工采用先进的 CO2 气体保护半自动焊为主,辅助手工焊,焊缝采用超声波及磁粒探伤,焊缝质量为一级。


   
   

    3.2 屋架结构拉索

    体育馆屋盖采用预应力拉索,由国内生产单位自行研制开发,采用了水平烧铸工艺。已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及产品鉴定,结论是“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


   
   

    3.3 屋架万向抗震钢支座

    该支座为国内著名专家的专利产品,为适应体育馆工程需要,研制过程进行了大量计算分析和试验,由市建委技术处组织国内专家论证通过。


   
   

    3.4 大跨度钢梁整体吊装与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

    训练馆第 12~24 轴线 22.55m 标高面为一钢结构楼面,由 11 条长约 60m,高 700~1 300mm,重46t 的 T 型变截面钢梁组成。在施工中采用架桥机与大型起重机配合吊装。由两台 80t 履带起重机将大梁送入架桥机;再由两组 64m 长的架桥机将钢梁吊进训练馆内,进行平移就位安装。为加强楼面混凝土结构与钢梁的整体连接,也应工期所需,训练馆 22.55m 标高的楼面采用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技术。压型钢板既作为施工模板又可起受力钢筋作用,对缩短工期,增强结构整体性能效果显著。


   
   

    3.5 天花底板大面积条形砖粘贴技术

    广州新体育馆在设计时为达到“白天三朵白云,夜晚三颗明珠”的建筑效果,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选用 223mm×45mm 的白色无光釉面砖做体育馆外墙、天花的饰面材料,并要求釉面砖在粘贴时要采用无缝粘贴的工艺,砖缝的最大宽度不能大于 2~3mm。由于广州新体育馆各场馆为一贯通整体,外走廊的天花及雨蓬檐口总长度约为 1 300m,宽度为 8m,天花部分釉面砖粘贴的总面积超过了 1 万m2,且广州地处温热地带,早晚温差大,混凝土板受温差变化的影响产生收缩变化,易造成釉面砖起鼓、松脱、造成隐患。为了取得较好的建筑效果,采用了相当精细的大面积条形砖粘贴技术,很好地完成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被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先生称之为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实现的建筑精品。在使用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经过二年多时间的使用未发现一块釉面砖出现起鼓和脱落的情况。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5/37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钢结构项目报价分析

实施ISO9002质量标准规范燃气工程施工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新技术

节能性建筑与科学发展观

湘潭大学体育馆智能化系统工程实现

体育馆比赛大厅非等温工况气流组织实测研究

北京市体育馆空调系统运行调研分析

论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预应力鞍形索网屋盖工程施工工艺研究

可替代石材的新材料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