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日本绿色学校的基本想法和推进策略--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

收录时间:2006-03-17 08:0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刘继和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近年来,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地沙漠化、热带林减少、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海洋污染、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等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的共同课题。目前,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削减环境负荷,保护地球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地球 海洋污染 环境 绿色学校 臭氧层

    一、绿色学校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地沙漠化、热带林减少、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海洋污染、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等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的共同课题。目前,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削减环境负荷,保护地球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建筑中文网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内阁会议)相继制定了《地球温暖化防止行动计划》(1990.10)、《环境基本法》(1999.11)、《环境基本计划》(1994.12)等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或计划,试图加强保护地球环境工作的力度。1998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气候变动框架条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P3),发表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达成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以1990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实际值为标准,从2008年至2013年五年的排放量与90年5倍的排放量相比较削减5%以上,即规定了EU各国平均削减8%、美国7%、日本6%的削减目标。以此为契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在此背景下,绿色学校在学校教育课题中获得了重要位置。

    基于地球温暖化等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深刻化,依据1996年文部省总结的题为《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报告书(下述),文部省委托日本建筑学会对绿色学校进行调研。日本建筑学会接受该委托后组建了"绿色学校小委员会",对学校建筑的有关内容开展调研。因为伴随经济与产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呈持续急剧增长态势。相应地,化石能源燃料而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为遵循《京都议定书》,防止地球温暖化,就必须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环境问题最终归结到如何节能的问题上。

    众所周知,陶瓷、钢铁、玻璃等材料制造业因消耗庞大的能源,相应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相当大,占社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8%。实际上,由建筑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据日本建筑学会1990年左右着手的关于建筑业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大体成正比。如,由向建筑工地搬运材料的卡车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3.4%,供暖、照明、电梯等建筑物运用时伴随能源消耗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1/3。为对应这种状况,1997年日本建筑学会声明指出:"为面向实现可持续社会,阻止地球温暖化,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今后建筑物要将LNCCO2削减30%。"(注:LNCCO2是指建筑物排放的环境负荷)同时还宣称,要将现在被认为35年左右的建筑物的耐用年数(寿命)延长到100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措施,是变革建筑的模式(价值观)、采用先进技术削减材料生产和建筑物运用时的能源消耗、完善相关法制和树立考虑地球环境的生活方式。该学会还指出,建筑事业涉及建设、运用、改修、解体与废弃等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因伴随着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一般认为,与社会的一般设施相比,学校设施的能源消费量并不算高。但是,从全国的总体角度来看,其能源消耗量是相当庞大的。所以,有必要创造条件,如利用空地植树绿化、利用太阳能发电等,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改善学校环境,推进环境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学校是社区的中心,是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终身教育等)的特殊使命。以往,在日本,为满足社会要求,从量的角度(增建、扩建)在加强学校设施建设上付出了许多努力。如今,包含全国的国立、公立和私立学校在内的日本学校总建筑面积约达3亿平方米,约占业务用建筑的1/4,相当于总人口20%、约2500万人在使用它。可以想象,考虑到总体面积和利用人数,各学校所消耗的能源总量是相当庞大的。况且,今后,学校设施作为支援多样化学习活动的重要基地,追求其高性能、高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样,将来学校能源的使用量还会进一步增加。由此看出,学校也是能源消耗大户,是影响周围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生产者),同时还是环境问题?quot;制造者"(消费者)。

    鉴于这种情况,面对进一步完善、维护和管理今后的学校设施,采取试图降低环境负荷等环境对策,创建新型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并以此扎实地推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落实,则成为面向21世纪日本学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与绿色学校的基本理念

    为对应上述情况,1993、1994年,文部省委托日本建筑学会(会司)开展了"关于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应有状况的调查研究",同时,1994年文部省专门设置了"关于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的调查研究协作者会议"。经过反复研讨,该"会议"于1996年3月总结了题为《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报告书。报告书归纳总结了推进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的基本想法与方案,并就被认为可导入学校设施的各项技术性方法列举了实例,指出了导入的目的、概要(具体的方法)、导入效果、充分利用(有利于学习)及注意事项。1997年3月,该"会议"还编制了介绍特色绿色学校先进事例的资料集《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的技术性方法的调研报告书》。该报告书明确指出,为适应与环境相协调的21世纪,学校设施也有必要从环境保护的新视点采取相应对策。

    基于这种共识,报告书就"绿色学校"的概念下了如下定义,即,所谓"绿色学校",是指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完善的学校设施。第一,在设施方面:旨在削减环境负荷而设计和建设的设施。第二,在运营方面:按照削减环境负荷之目的而运营的设施。第三,在教育方面:在环境教育上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设施。换言之,绿色学校的含义有三个层次。一是在学校建筑方面要有益于环境。即设计和建设的学校设施应是:①有益于儿童、学生的环境;②有益于地区的环境;③有益于地球的环境。二是在运营方面要合理、耐久地使用。即设计和建设的学校设施应:①延长建筑物的寿命;②充分利用自然恩惠;③无浪费、有效使用。三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有益于学习。即设计和建设的学校设施要有利于:①儿童、学生向环境学习;②提高社区人们的环境意识。总之,日本建设绿色学校的宗旨是在设施和运营方面减少环境负荷,在教育方面有助于开展环境教育。依据上述定义,日本绿色学校的基本理念可表示为此。

    由此可见,在日本,理想的绿色学校是指努力使学校设施本身的建筑性要素(硬件因素)和设施的运营管理要素、教育教学的人的要素(软件因素)两方面相调和,从而发挥学校应有的整体机能的学校设施。这表明,在绿色学校建设时,仅考虑完善太阳发电、太阳热利用、雨水利用等学校设施的角度(硬件因素),或仅考虑学校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角度(软件因素),都难以建成理想的绿色学校,应当将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过,从总体来看,日本绿色学校的理想模型还是以学校设施(硬件因素)为中心的。这一点或许正是日本绿色学校建设的最突出特征。

    三、试验模范事业的实施

    依据1996年的报告书《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为了开展具体的推进完善绿色学校及实证性研究,从1997年起,文部省和通产省共同实施了"关于推进完善考虑学校设施(绿色学校)的试验模范事业"(以下简称试验模范事业),其目的,一方面是以有利于儿童学生的环境教育,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充实和完善今后的学校设施。该项"试验模范事业"规定,都道府县市镇乡为事业主体,以公共学校为对象,在学校导入太阳能发电、太阳热利用等新能源和隔热技术等节能技术,推进学校的建筑物绿化、屋顶绿化、废水利用等。1997年度选定18所学校,事业以太阳光发电型为中心。1998年选定20所学校,事业以太阳光发电型或综合型为中心。至2000年,在全国已有约100所学校实施了此项事业。"试验·模范事业"的基本框架如下。

    通产省

    充分利用地区

    新能源等政策规定支援制度

    (定额补助)

    导入新能源相关预算的优先补助

    如:地区导入新能源等促进对策

    (补助率:1/2)

    完善绿色学校

    基本计划的策定

    建筑物等的完善(设施方面)

    维护与管理

    (运营方面)

    充分应用于环境教育的

    (教育方面)

    文部省

    负担调查研究经费

    负担公立学校设施完善费

    绿色学校的完善

    (公立学校设施完善费)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3/162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论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1世纪制冷空调行业绿色环保制冷剂的趋势与展望

通信枢纽楼消防系统设计

普及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设备

绿色建筑的环境问题

沉埋隧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校园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探索

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

注重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几种理论观点分析

浅议施工现场环境的风险管理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