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药室爆破对周围爆破地震影响
- 改进的隧道监测系统(TMS)在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我国岩土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新使命及其实现问题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
- RTK-GPS在广州新电视塔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既有建筑物加固修缮勘察与地基基础加固方案选择
- 现场测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特性的问题分析
- 文物保护建筑勘察特点及工程实例分析
- 旁侧荷载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 从工程实例分析谈顺层岩质边坡的勘察与参数选取
摘要: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了药室爆破时控制爆破震动的方法。分析了条形药包爆破药量计算、装药结构等和爆破地震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药室爆破 爆破地震 振速
岩土工程中爆破引起的地震危及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和附近村庄民房的安全,特别是在药室大爆破时,由于总装药量与最大一段药量都比较大,所产生的爆破地震振速也大,爆破震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效应也大,更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参考《建筑中文网》)
爆炸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和衰减规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力学模型可以全面描述它的本质。因而,所有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之间常出现较大差异。为此,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求出新的公式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目前情况下,选择现有经验公式,认真试验求取有关的参数值,从而求得更为逼近真实的结果,是一个较为可行的途径。如在工程中,采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认真选择求取有关参数,求出最大一段装药量后,使振速控制在《爆破安全规程》(GB6722-86)规定的安全振速范围内,从而使爆破地震的影响减小到允许的程度。
1 工程概况
进行药室爆破的君山位于某厂区,其岩石物理性质为:单向抗压强度为100~120MPa(f=10~12),单向抗拉强度为6MPa,密度2.6t/m3,岩层属于厚层石灰岩,山体表土覆盖较少,山体内有小溶洞裂隙等。在平整场地时,曾对其边坡进行修整,由于山体裂隙断层的存在,经雨水的冲刷,多次发生山体滑坡,危及厂房和运输通道,故决定对其分东西两部分进行大爆破,以消除隐患。
1.1 爆区情况
东部爆区长112m,宽50m,爆破高度约40m,导硐设计标高 1 240m。其东侧为农田,南侧距厂房100m,西侧为西部爆区,北侧距最近的村庄民房134m。
西部爆区长75m,宽40m,爆高约30m,导硐设计标高 1 250m。东侧为东部爆区,南侧距库房100m,西侧距电力室120m,北侧距最近村庄民房95m。西部爆区起爆晚于东部,以便在东侧形成1个空间,减少飞石对民房造成的损失。
1.2 爆破要求
(1)由于东西部爆区的北侧有民房和村庄,应避免爆破地震、飞石等的影响和危害。
(2)爆破时要使岩石向北侧和东北侧倒塌,不向南侧方向倒塌。
2 爆破方案
2.1 爆破方案的确定
根据地形、地质特点和对爆破的要求,经多个方案比较后,确定总体爆破方案为:条形分集药包,大空腔比为φ=5~6,间隔堵塞装药结构和微差毫秒爆破的减弱松动崩塌爆破总体方案。爆破作用指数设计n=0.6。最小抵抗线:东部wE=14~20m;西部ww=10~13m。最小抵抗线与埋深比w/H≤0.5。
2.2 最大一段药量的控制
2.2.1 安全爆速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结合本次爆破现场情况,为了保证附近村庄毛石房的安全,应使最近距离(RW=95m,RE=134m)处的振速控制在vA≤1.0cm/s。
2.2.2 确定k与α值
由相似理论——量纲分析的结果,给出按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计算振动速度为
(1)
式中:k与α分别为爆破系数与衰减指数;Q为最大一段药量;R为测点与爆心的距离。
将式(1)变形得
lnv=lnk αln(Q1/3/R)
令y=lnv,a0=lnk,a1=α,x=ln(Q1/3/R),得y=a0 a1x。
通过3次试爆与测试所得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线性回归后,计算得出a1,a0的数值;求得k=80,α=1.8。
2.2.3 最大一段药量的计算
将东西部爆区的RE,RW,vA=1cm/s,k=80,α=1.8等值代入式(1)中,可得Q值,即东部爆区最大一段药量不得超过1 500kg,西部爆区最大一段药量不得超过500kg。
2.3 爆破参数设计
2.3.1 药量计算
本次爆破均采用条形药室,药量为
Q=Knw2L (2)
式中:L为装药长度,m;w为药室最小抵抗线,m;Kn为单位药量综合系数,Kn=Kf(n),f(n)=0.4 0.6n3;K为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n为爆破作用指数。
计算结果,西部爆区硐室(条形药室)总装药量为4.3t,最大一段起爆药量控制在500kg。东部爆区药室总装药量为15.25t,最大一段起爆药量控制在1 500kg。
2.3.2 爆破网络与爆破方量
东、西爆区均采用多段毫秒爆破,非电复式起爆(药室导硐外用电爆网络与雷管,用以激发导爆管网络)。东部爆破工程量为9.8万m3,西部爆破工程量为4.1万m3,总计为13.9万m3。依据选定的爆破方案、药室布置、装填结构、空腔比和药室最小抵抗线等进行爆破参数设计。东部爆区设计为A,B号两个硐室;西部爆区设计为1个C号硐室。有关爆破参数设计见附表。
3.1 爆破振速验算
根据式(1)计算,东部爆区爆破时,最大一段爆破药量Q=1 500kg,RE=134m,k=80,α=1.8,则v=0.94cm/s;西部爆区爆破时,Q=500kg,RW=95m,k=80,α=1.8,则v=0.92cm/s。两区的振速均小于安全规程规定的安全振速。
3.2 爆破减震措施
为了减小爆破地震的影响,采用的措施和设计,如控制最大一段药量试爆监测;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线性回归求得萨道夫斯基公式中的K与α值;条形分集药包;大空腔比φ=5~6(由于药包的空腔效应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还有些模糊,目前很难知道是否选用了最佳的空腔比,一般情况下取3~6);采用间隔装药结构;在起爆上使用公认的多段微差毫秒爆破。此外,在挖掘硐室巷道的同时,还在 1 230水平(山脚的农田边)挖出了深1.5m、宽1.0m左右的围墙基础的沟(防震沟),环绕着西部爆区和大部分东部爆区。
在爆破后观察,所有村庄的民房(毛石房)均无变形和裂缝扩展,表明爆破地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应当指出的是:在东部爆区的东侧为一大片农田土地,未挖围墙基础的沟(即无防震沟),在爆破后致使约50~60m2的田土凸臌起0.3~0.5m。说明爆破地震受较深的沟壑的阻隔产生了衰减,即所挖基础的沟起到了防震的作用。目前,关于地形变化对爆破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还缺乏研究,难以估算沟壑对爆破地震衰减的影响程度,这是今后爆破工程中需要进行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附表 爆破参数设计
硐室 | 药室 | 最小抵抗 | 药室长度 | 计算药量 | 子药包 | 起爆顺序 | |
编号 | Qi/kg | ||||||
A | A1 | 17.0 | 13.0 | 2 900 | A11 | 1 400 | 12 |
A2 | 17.8 | 12.5 | 2 900 | A21 | 1 400 | 10 | |
B | B2 | 19.5 | 30.0 | 6 750 | B26 | 1 500 | 8 |
B1 | 14.5 | 12.0 | 2 700 | B11 | 1 350 | 2 | |
合计 | 15 250 | 15 250 | |||||
C | C11 | 500 | 9 | ||||
C12 | 500 | 8 | |||||
C1 | 12.5 | 22.5 | 2 880 | C13 | 500 | 7 | |
C15 | 460 | 5 | |||||
C16 | 420 | 4 | |||||
C21 | 420 | 3 | |||||
C2 | 13.0 | 10.5 | 1 420 | C22 | 500 | 2 | |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2/843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