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粘结胶和有机粘结胶应用于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对比研究
- 改进的隧道监测系统(TMS)在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我国岩土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新使命及其实现问题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
- RTK-GPS在广州新电视塔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既有建筑物加固修缮勘察与地基基础加固方案选择
- 现场测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特性的问题分析
- 文物保护建筑勘察特点及工程实例分析
- 旁侧荷载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 从工程实例分析谈顺层岩质边坡的勘察与参数选取
内容提示:对用于碳纤维外包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机粘结胶和无机粘结胶的性能作了比较研究。试验内容是测定用无机粘结胶粘结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各项性能。试验是模仿一个早先的试验,在那个试验中,钢筋混凝土梁以同样的方式用有机粘结胶加固。对两种粘结胶加固后梁的强度、刚度、延性、破坏特征和裂缝开展状况等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用无机粘结胶加固后梁强度和刚度的提高与用有机粘结胶加固后的情形同样有效,只是在延性上降低
摘要:对用于碳纤维外包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机粘结胶和无机粘结胶的性能作了比较研究。试验内容是测定用无机粘结胶粘结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各项性能。试验是模仿一个早先的试验,在那个试验中,钢筋混凝土梁以同样的方式用有机粘结胶加固。对两种粘结胶加固后梁的强度、刚度、延性、破坏特征和裂缝开展状况等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用无机粘结胶加固后梁强度和刚度的提高与用有机粘结胶加固后的情形同样有效,只是在延性上降低一点。破坏机理也从有机粘结胶加固情形的片材剥离破坏变为无机粘结胶加固情形的片材破裂破坏。破坏机理的改变是由于无机粘结胶的脆性导致了聚合物中裂缝的形成和聚合物与混凝土交界面上变形积累最小。(参考《建筑中文网》)
引言
众所周知,对内部结构的修补和修复存在着广泛的需求。许多的修补和修复技术正在被应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外包粘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就是其中之一。最近,高强度的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聚合物材料作为钢板的替代物正在被发展和应用[ACI440-R-57(“美国”1996)].这些被称作纤维增强聚合物(FRPs)的系列具有许多重要的优点:自重轻、耐腐蚀和应用便捷等。自重轻可以减少施工时间和工程造价,因为不需要重型机械。应用时,FRPs不仅可以一层一层的粘贴使用,还可以以薄板的形式使用。
有机粘结胶聚合物的一个缺点是耐火性差。一些聚合物还容易在紫外线下变性老化,导致长期的耐久性问题。由于碳纤维、玻璃纤维不但能够坚持于正常地暴露于火中,而且能够忍受紫外线的照射。因此,将这些纤维织物与混凝土粘结在一起的有机粘结胶就成了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论述的无机粘结胶不易燃,而且在紫外线下不会发生变性老化。用无机粘结胶粘结碳纤维聚合物做的温度暴露试验表明:暴露于80℃中1小时后,仅仅37%的碳纤维聚合物开始丧失抗弯承载力(Foden et al 1996)。
无机粘结胶是一种低粘性树脂,适用于粘结碳纤维、玻璃纤维等片材或织物。它的预先配制是混合一种铝矽酸盐粉末和一种以水为基础的催化剂。在室温情况下,大约可以存放3个小时。
无机粘结胶已经被应用于粘结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中。下面的部分分别讲述了这些内容:有关无机粘结胶聚合物的背景资料;有机粘结胶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性能的综述;无机粘结胶和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性能;用两种粘结胶加固后,梁在强度、刚度、延性、破坏特征和裂缝开展状况等方面的比较。
无机粘结胶的特性—高强度纤维聚合物
由无机粘结胶混合碳纤维、玻璃纤维和钢筋纤维或片材制成的聚合板的力学性能在下面这些参考文献中已经有了论述(国际专利应用文摘PCT/FR91/00177 WO91/13830;Foden et al 1996;Lyon et al 1997;Hammell et al 1998;Foden 1999)。聚合板的耐久性以及外包连续或不连续纤维织物加固的混凝土棱柱的耐久性也已有研究。主要的结论如下:
l无机粘结胶系列应用非常方便,所有用于有机粘结胶的技术也适用于它。
l无机粘结胶和碳纤维、玻璃纤维能很好的协调工作。以单向纤维的方式,碳纤维聚合物能承受650MPa的拉应力、550MP的受弯应力和30MPa的剪应力。相比而言,有机粘结胶粘结的碳纤维聚合物的这些值在一定程度上要低一些,这是由于无机粘结胶的脆性。
l无机粘结胶能很好地与木材、混凝土或钢材粘结。在外包钢板之间的受剪承载力为15MPa.
l在无机粘结胶加固体系和有机粘结胶加固体系中,疲劳性能相当。
迄今为止,所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内部结构修补方面,无机粘结胶有着非常巨大的应用潜力。
有机粘结胶和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综述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用FRPs板或片材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梁可以用预先制作的FRPs板(Ritchie et al 1991;Saadatmanesh and Ehsani 1991a;Sharif et al 1994;Ross et al 1999)加固,也可以柔软的片材或织物(M‘Baszaa et al 196;Nakamura et al 1996;Arduini and Nanni 1997)加固。在所有的这些实验中,一种二组份的环氧树脂被作为粘结胶使用。
在最先的研究报告(Saadatmanesh and Ehsani 1990)中,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板被粘在4根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梁上,并且用不同的环氧树脂粘结,这些环氧树脂有着从1%到170%的变形能力。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项加固技术中最适用的粘结胶是它必须具有足够的粘性。因此,在后来的研究(Saadatmanesh and Ehsani 1991a)中,使用的是一种橡胶粘性的环氧树脂,它具有超过40%的变形能力。然而,在GFRP板中,记录的最大变形仅仅只有0.8%.在那次研究(Saadatmanesh and Ehsani 1991a)中,最常见的破坏特征是FRP板的剥离破坏。
Ritchie et al(1991)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最适用于结构修补的粘结胶是它具有足够的粘性。他们评价了14根钢筋混凝土梁的性能,这些梁用一种二组份橡胶粘性的环氧树脂粘结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聚合物板。在这次研究当中,最常见的破坏特征是在钢筋水平位置发生混凝土保护层的受剪破坏。
从这些研究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l外包聚合物板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有明显提高,并且低配筋率梁的效果更加显著。
l裂缝的数量增多但平均裂缝宽度减小。
l由于板材的剥离破坏或钢筋螺纹水平位置上的混凝土保护层受剪破坏所引起的失效行为需要进一步的试验和分析研究。这些破坏模式的破坏准则需要建立,以便正确地推测梁的极限承载力。
其它一些论文的作者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所有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由于聚合物破裂而引起破坏的情形几乎没有。
研究程序
这次研究的焦点是比较粘结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时脆性的无机粘结胶和柔软的有机粘结胶的性能。要做的主要比较有:
l两种破坏模式的区别。
l相对各自的基准梁,承载力增加的大小。
l相对各自的基准梁,刚度增加的大小。
l挠度和延性。
l裂缝开展特征。
设计的试验程序是模仿Sherbrooke大学,Quebec,Canada(M‘Bazaa et al 1996)的试验。因此,在比较无机粘结胶和有机粘结胶的性能时减少了试验梁的数量,仅仅浇灌了4根与Sherbrooke相似的钢筋混凝土梁并且养护28天。然后,其中三根梁用碳纤维片材和无机粘结胶加固。所有4根梁都是简支梁。
在Sherbrooke大学的研究中,有机粘结胶的拉伸强度是这次研究中无机粘结胶的13倍。另外,变形能力是65倍,粘性是1000倍。尽管有这些力学性能上的重要差异,无机粘结胶和有机粘结胶加固的梁仍然具有相当的承载力提高和刚度增加,只是延性要低一些。
试验步骤
如上面提到的,这次试验是模仿M‘Bazaa et al(1996)的试验。在那次试验中,一共浇注了8根梁,跨度为3000mm,并在三分点进行加载。基本的变量是碳纤维的长度、端部锚固长度和加固量。梁在受拉区表面粘贴了三层单向的碳纤维片材,片材宽为166.7mm,长为2900mm(图1),这根梁对这次试验来说特别重要,因为碳纤维的面积是相当的。面积为0.826cm2.
这次浇注的梁与它具有相同的长度、宽度、高度(3000×200×300mm)和保护层厚度,见图1.梁分别用2层、3层和5层单向碳纤维片材加固,面积分别为0.285cm2、0.427cm2和0.711cm2.
混凝土强度通过实验室配合比控制,组成原料有ASTM I水泥、自然砂、最大粒径为19mm的碎石骨料和自来水。通过直径为150mm的圆柱体进行试验得到抗压强度为47.3MPa.而Sherbrooke大学试验中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为44.3MPa.
Sherbrooke大学试验中,受弯钢筋是2根No 10M的钢筋,总面积为200mm2,而这次试验中,受弯钢筋是2根No 4的钢筋,总面积为258mm2.取3根钢筋试件进行轴向拉伸试验,平均屈服强度为447MPa,极限强度为693MPa.Sherbrooke大学试验中相应的强度分别为439MPa和703MPa.
图1试验梁尺寸详图
在两次试验中,梁的抗剪承载力都是设计富余的,因为,试验的目标是使梁发生受弯破坏。Sherbrooke大学试验中,No 10M的箍筋,间距为100mm,受剪承载力为281KN;这次试验中,No 3的箍筋,间距为95mm,受剪承载力为226KN.在一次试验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剪力为55.0KN.因此,受剪性能不是影响因素。
梁的配筋和碳纤维加固情况详见表1.
表1试验梁汇总
梁的编号
受弯钢筋
碳纤维面积(cm2)
粘结胶类型
OC
2 #10M
无
无
IC
2 #4
无
无
OS
2 #10M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6/286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