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经验与技巧
- 工程爆破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实施问题和建议
- BIM技术及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 建筑扬尘污染监控平台中的Kerberos协议改进
- 云计算安全研究参考文献
- 云计算安全研究报告(5):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 云计算安全研究报告(4):云计算安全技术框架建议
- 云计算安全研究报告(3):云计算安全现状
- 云计算安全研究报告(2):云计算安全挑战
- 云计算安全研究报告(1):云计算发展趋势
- 大型集团型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探索
内容提示:答磨刀不误砍柴工。计算机绘图跟手工画图一样,也要做些必要的准备。如设置图层、线型、标注样式、目标捕捉、单位格式、图形界限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则可以在模板图如ACAD.DWT中预先做好,开始新图拿来就能用。
绘 图
问:开始绘图要做哪些准备?
答:磨刀不误砍柴工。计算机绘图跟手工画图一样,也要做些必要的准备。如设置图层、线型、标注样式、目标捕捉、单位格式、图形界限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则可以在模板图如ACAD.DWT中预先做好,开始新图拿来就能用。(参考《建筑中文网》)
问:在AutoCAD中采用什么比例绘图好?
答:最好使用1∶1 比例画,输出比例可以随便调整。画图比例和输出比例是两个概念,输出时使用“输出1单位=绘图500单位”就是按1/500比例输出,若“输出10单位= 绘图1单位”就是放大10倍输出。用1∶1比例画图好处很多。第一、容易发现错误,由于按实际尺寸画图,很容易发现尺寸设置不合理的地方。第二、标注尺寸非常方便,尺寸数字是多少,软件自己测量,万一画错了,一看尺寸数字就发现了(当然,软件也能够设置尺寸标注比例,但总得多费工夫)。第三、在各个图之间复制局部图形或者使用块时,由于都是1∶1比例,调整块尺寸方便。第四、由零件图拼成装配图或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时非常方便。第五、用不着进行烦琐的比例缩小和放大计算,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出现换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问:图层有什么用处?
答:合理利用图层,可以事半功倍。一开始画图,就预先设置一些基本层。每层有自己的专门用途,这样做的好处是:只须画出一份图形文件,就可以组合出许多需要的图纸,需要修改时也可针对图层进行。
问:命令别名是怎么回事?
答:为便于输入命令,省得记忆英文全名,可以用命令别名(ALIAS)来代替命令。如输入C就相当于输入了CIRCLE命令,L相当于LINE命令。命令别名可以大大加快命令的输入速度,提高绘图效率。老手一般都是左手敲命令,右手点鼠标。
命令别名在ACAD.PGP文件中设置,用任何文本编辑器均可编辑该文件。AutoCAD提供了修改命令别名的工具ALIASEDIT,以对话框的方式交互编辑别名。
问:绘图前,绘图界限(LIMITS)一定要设好吗?
答:画新图最好按国标图幅设置图界。图形界限好比图纸的幅面,画图时就在图界内,一目了然。按图界绘的图打印很方便,还可实现自动成批出图。当然,有人习惯在一个图形文件中绘制多张图,这样设置图界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问:尺寸标注后,图形中有时出现一些小的白点,却无法删除,为什么?
答:AutoCAD 在标注尺寸时,自动生成一DEFPOINTS层,保存有关标注点的位置等信息,该层一般是冻结的。由于某种原因,这些点有时会显示出来。要删掉可先将 DEFPOINTS层解冻后再删除。但要注意,如果删除了与尺寸标注还有关联的点,将同时删除对应的尺寸标注。
问:习惯了R12的全屏幕十字光标,可R14的光标很小,怎么办?
答:可点击菜单Tools\preferences\point device,将光标的百分比设为100%即可(默认5%)。也可在命令行上直接修改CURSORSIZE系统变量。
问:目标捕捉(OSNAP)有用吗?
答:用处很大。尤其绘制精度要求较高的机械图样时,目标捕捉是精确定点的最佳工具。Autodesk公司对此也是非常重视,每次版本升级,目标捕捉的功能都有很大提高。切忌用光标线直接定点,这样的点不可能很准确。
问:为什么绘制的剖面线或尺寸标注线不是连续线型?
答:AutoCAD绘制的剖面线、尺寸标注都可以具有线型属性。如果当前的线型不是连续线型,那么绘制的剖面线和尺寸标注就不会是连续线。
编 辑
问:怎样用R12的“命令取消”键?
答:R14默认的“命令取消”键是“ESC”键,如果你已经习惯了R12的“Ctrl+C”,可点击菜单Tools\preferences\compatibility\priority for accelerator keys\AutoCAD classic,然后就可以用“Ctrl+C”取消命令了,同时“ESC”键仍然有效。
问:怎样一次剪除多条线段?
答:TRIM 命令中提示选取要剪切的图形时,不支持常用的window和crossing选取方式。当要剪切多条线段时,要选取多次才能完成。这时可以使用fence 选取方式。当trim命令提示选择要剪除的图形时,输入“f”,然后在屏幕上画出一条虚线,回车,这时与该虚线相交的图形全部被剪切掉。
类似的,对于EXTEND命令,在select object:提示时输入F,可一次延伸多个实体。
问:为什么删除的线条又冒出来了?
答:最大的可能是有几条线重合在一起了。对于新手,这是很常见的问题。
另外,当一条中心线或虚线无论如何改变线型比例也还是象连续线(REGEN后),多半也是这个原因。
问:如何快速变换图层?
答:单击“Object Propertys(物体特性)”工具条上的“Make objects‘ layer current”按钮(工具条的最左边的按钮),然后在作图区选择要去的图层上的任一图形,当前层立刻变换到选取的图形所在层。
问:如何处理手工绘制的图纸,特别是有很多过去手画的工程图样?
答:把图纸扫描到计算机里或许是个办法。但注意,AutoCAD 处理的图形是矢量图,而扫描的图纸形成的是点阵图,两者性质上的不同使得虽然可以把扫描图纸生成的图形文件插入到AutoCAD中,但你只能观看而不能编辑。也有一些矢量化的工具,可以把点阵图转换为矢量图,但限于技术水平,转换的效率和效果都不能使人满意。笔者试用过多种这样的工具,结果令人失望。(有处理那工夫,还不如重新画一遍)
保 存
问:如何减少文件大小?
答:在图形完稿后,执行清理(PURGE)命令,清理掉多余的数据,如无用的块、没有实体的图层,未用的线型、字体、尺寸样式等,可以有效减少文件大小。一般彻底清理需要PURGE二到三次。
另外,缺省情况下,在R14中存盘是追加方式的,这样比较快一些。如果需要释放磁盘空间,则必须设置ISAVEPERCENT系统变量为0,来关闭这种逐步保存特性,这样当第二次存盘时,文件尺寸就减少了。
问:如何设置自动保存功能?
答:将变量SAVETIME设成一个较小的值,如10(分钟)。AutoCAD默认的保存时间为120分钟。
问:如何将自动保存的图形复原?
答:AutoCAD将自动保存的图形存放到AUTO.SV$或AUTO?。SV$文件中,找到该文件将其改名为图形文件即可在AutoCAD中打开。
一般该文件存放在WINDOWS的临时目录,如C:\WINDOWS\TEMP.
问:误保存覆盖了原图时如何恢复数据?
答:如果仅保存了一次,及时将后缀为BAK的同名文件改为后缀DWG,再在AutoCAD中打开就行了。如果保存多次,原图就无法恢复。
问:为什么提示出现在命令行而不是弹出Open或Export对话框?
答:AutoCAD 的系统变量FILEDIA用来控制文件列表对话框的显示,设置FILEDIA为1时将使这些对话框显示,如果FILEDIA被设为0,通过输入一个符号 “~”来响应你所选择命令的第一个提问,你仍然可以获得一个对话框显示。当然,从一个批处理命令或AutoLISP/ADSRX/ObjectARX应用程序中调用一个文件操作命令时,需要命令行提示,而不应该出现对话框。
问:为什么当一幅图被保存时文件浏览器中该文件的日期和时间不被刷新?
答: Autodesk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它仅仅出现在Win95B的操作系统中,在Win95A或Windows NT环境下从没有发生过。作为一个权宜之策,可以在AutoCAD R14中设置系统变量ISAVEPERCENT为0,使AutoCAD在每次存盘时都重写整个绘图内容,这可能使保存时间长一些,但却能保证文件日期被正确刷新。
字 体
问:为什么不能显示汉字?或输入的汉字变成了问号?
答:原因可能是:
1. 对应的字型没有使用汉字字体,如HZTXT.SHX等;
2. 当前系统中没有汉字字体形文件;应将所用到的形文件复制到AutoCAD的字体目录中(一般为……\FONTS\);
3. 对于某些符号,如希腊字母等,同样必须使用对应的字体形文件,否则会显示成?号。
问:如何解决在R14中打开R12文件出现汉字乱码问题?
答:用R14打开R12的文件时,即使正确地选择了汉字字形文件,还是会出现汉字乱码,原因是R14与R12采用的代码页DWGPAGECODE不同。可到AutoDesk公司主页下载代码页转换工具wnewcp.运行wnewcp 后,首先选中“R11/R12”复选框,再单击“Browse”按钮,选择要转换的文件或目录,然后选择新的代码页(ANSI),单击“Start Conversion”即开始转换。转换后,在R14中就能正确地显示汉字。
天正提供的代码转换工具DWGCODE.EXE同样可以进行代码转换。
如果没有这些工具,可在R12的环境中打开要转换的图形文件,在COMMAND状态下输入DWGCODEPAGE,修改其值为ASCII后保存文件即可。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5/248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